• 亿邦公众号
    • APP下载

68岁中通老将!创业7年 营收快100亿了

作者:赵晓晓 文章来源:创业邦

2025-11-25 11:20

作者:赵晓晓 文章来源:创业邦

2025-11-25 11:20

邦小白快读

EN
全文速览

胡向亮创业故事和实操经验值得学习。

1.胡向亮从零创办中通云仓科技,7年营收近100亿,证明年龄非障碍,亲自送快递摸清网点运营,推动改革如全员绩效考核,积累实战经验。

2.中通云仓核心业务覆盖仓储、干线物流、配送等多板块,创新使用“上仓下配”模式,通过技术系统提升效率,例如配送提速12-24小时。

创业和团队管理干货启发现实操作。

1.海外市场策略实操性强,如中亚合作平台搭建物流基建,降低风险大业务。

2.企业通过融资(如近2亿A轮)加速发展,但需选契合投资方,保持业务计划独立性。

数据案例强化可模仿点:2024年70亿营收、200万㎡仓储、高峰处理100万单/小时,显示勤奋和模式创新成功。

中通云仓的品牌渠道建设和趋势洞察提供借鉴。

1.统一库存共享渠道模式提升品牌供应链效率,多业务整合(如生鲜、医药)响应消费需求变化,库存效率提升30%以上。

2.创新“上仓下配”降低破损率达25%,技术驱动(AI和大数据系统)赋能销售渠道拓展,服务B端和C端客户。

产品研发和品牌出海启示明显。

1.基于数字化转型,企业从线性转向网状结构发展,如中亚、东南亚市场布局显示跨境电商消费趋势,2033年1822亿美元市场潜力。

2.案例中技术嵌入全链条(如直播电商运营)强化服务,海外仓储合作优化品牌国际化,例如马来西亚海外仓支持渠道建设。

市场机会和风险提示助力决策。

1.中亚电商增长市场(CAGR 30.63%)显示需求变化,卖家可合作平台出海,例如中通云仓提供仓干配基建降低风险;但本土保护政策如罚款事件警示风险。

2.消费趋势变化快,商流影响物流,如砍掉低毛利业务应对,可学习点包括库存共享模式提效30%。

最新商业模式和合作方式提供实操指南。

1.中通云仓B2B切入商业模式稳定订单,再扩展生鲜、医药等领域,卖家可通过类似合作(如品牌加盟)把握机会。

2.事件应对措施如融资2亿人民币支持布局,运营借鉴上仓下配模式降成本;风险是同质化竞争加剧(如京东物流威胁)。

数字化和产品设计启示推动转型。

1.技术应用如AI和大数据系统提升生产链条效率,峰值处理100万单,推进工厂电商化改造,启示生产线数智升级必要性。

2.“上仓下配”模式优化货物周转,减少短驳成本,显示产品设计需适应仓储整合。

商业机会在新业务领域突出。

1.生鲜和医药流通提供机遇,中通云仓一站式服务(代采、加工)启示工厂参与供应链,创造增值空间。

2.海外市场如中亚基建落后,商业机会在合作物流建设;数据支持如200万㎡仓储面积显示规模化潜力。

行业趋势和技术解决方案是核心。

1.物流行业向仓配一体化转型明显,创新“上仓下配”模式成标准解决方案,提高时效降损25%,满足客户痛点如管理难题。

2.新技术如AI嵌入系统群提升订单处理能力,支持高峰100万单,显示数智竞争趋势(如供应链从成本转向数智)。

客户痛点和行业变革深度分析。

1.跨境电商需求增长快,但客户痛点如中亚物流落后(仅人工操作),解决方案是本地化建仓合作,例证东南亚海外仓实践。

2.风险提示同质化竞争加剧,服务商需提供一站式服务(如中通云仓模式),案例中数据(70亿营收)强化规模效应可行性。

平台需求和运营管理实践重要。

1.平台对物流基建需求高,如中亚电商平台合作重建仓配网络,中通云仓通过“上仓下配”优化运营管理,提升时效应对市场分散问题。

2.最新做法包括多元化业务(直播代运营),增强平台粘性;海外平台招商策略如美国7大仓合作,快速建网。

风险规避和平台建设启示明确。

1.同质化竞争(如京东物流威胁)是风控重点,平台需技术后台支持(如数智系统),通过B2B合作降低风险;政策挑战如本土保护案例警示合规。

2.运营管理中货量协同(拉美案例)解决配送问题;机会在库存共享统一调配,提升平台效率,数据显示处理能力支撑增长。

产业新动向和商业模式解析深入。

1.新问题如供应链向数智竞争转型(全球案例),启示政策法规需强化数字化支持;商业模式创新从线性到网状结构,如中通云仓全域物流供应链覆盖多种业务。

2.产业新动向包括海外市场布局(中亚增长30.63%),提出监管问题(如本土保护),案例显示风险提示必要。

商业模式和启示丰富研究资料。

1.产业链“链主”角色(掌握利润话语权)是核心模式,研究者可分析B2B切入和多场景服务(零售、生鲜)启示;数据如营收70亿支撑实证。

2.政策法规建议基于挑战:风险同质化整合小云仓;商业模型启示技术创新,如AI系统群处理订单,推动产业标准化。

声明:快读内容全程由AI生成,请注意甄别信息。如您发现问题,请发送邮件至 run@ebrun.com 。

我是 品牌商 卖家 工厂 服务商 平台商 研究者 帮我再读一遍。

Quick Summary

Hu Xiangliang's entrepreneurial journey and hands-on experience offer valuable lessons.

1. Starting from scratch, Hu built ZTO Cloud Warehouse Technology into a business with nearly ¥10 billion in revenue over seven years, proving age is no barrier. He personally delivered packages to understand outlet operations, driving reforms like performance-based pay and accumulating practical expertise.

2. ZTO's core business spans warehousing, trunk-line logistics, and delivery. Its innovative "warehouse-above, delivery-below" model, enhanced by tech systems, has cut delivery times by 12–24 hours.

Actionable insights on entrepreneurship and team management:

1. Overseas market strategies are practical—e.g., building logistics infrastructure with Central Asian platforms to de-risk large operations.

2. While funding (like a nearly ¥200 million Series A) accelerates growth, choosing aligned investors and maintaining business plan independence is key.

Data underscores replicability: 2024 revenue of ¥7 billion, 2 million m² of warehouse space, and peak capacity of 1 million orders/hour highlight how diligence and model innovation drive success.

ZTO Cloud Warehouse's brand channel strategy and trend insights provide a reference.

1. Unified inventory sharing across channels boosts supply chain efficiency by over 30%, with integrated services (e.g., fresh produce, pharmaceuticals) responding to shifting consumer demand.

2. The "warehouse-above, delivery-below" model reduces damage rates by 25%, while AI and big data systems empower sales channel expansion for both B2B and B2C clients.

Clear takeaways for product development and global expansion:

1. Digital transformation enables a shift from linear to networked structures, as seen in Central Asian and Southeast Asian market entries, tapping into cross-border e-commerce trends and a projected $182.2 billion market by 2033.

2. Tech integration across the chain (e.g., live-stream e-commerce operations) enhances services, while overseas warehouse partnerships (like in Malaysia) optimize international brand building.

Market opportunities and risk warnings aid decision-making.

1. Central Asia's e-commerce growth (30.63% CAGR) reflects demand shifts; sellers can partner with platforms like ZTO to expand abroad, leveraging its infrastructure to mitigate risks—though local protectionism (e.g., fines) warrants caution.

2. Rapid consumer trends mean logistics must adapt to commerce flows; pruning low-margin businesses and adopting inventory-sharing models (efficiency gains of 30%) are key learnings.

Practical guidance from new business models and partnerships:

1. ZTO's B2B-first approach stabilizes orders before expanding into fresh produce and pharmaceuticals; sellers can emulate this via brand partnerships or franchising.

2. Risk management lessons include using ¥200 million in funding to support布局, while the "warehouse-above, delivery-below" model cuts costs; threats include homogenized competition (e.g., from JD Logistics).

Digitalization and product design insights drive transformation.

1. AI and big data systems boost production chain efficiency, handling 1 million orders at peak, underscoring the need for smart upgrades in factory e-commerce.

2. The "warehouse-above, delivery-below" model optimizes inventory turnover and reduces short-haul costs, highlighting how product design must align with integrated warehousing.

Emerging opportunities in new sectors:

1. Fresh produce and pharmaceutical logistics offer openings; ZTO's one-stop services (e.g., procurement, processing) show how factories can join supply chains for added value.

2. Overseas markets like Central Asia, with weak infrastructure, present chances for logistics collaboration; scalable potential is evident in ZTO's 2 million m² of warehouse space.

Industry trends and tech solutions are central.

1. Logistics is shifting toward integrated warehousing-delivery, with the "warehouse-above, delivery-below" model becoming a standard solution that cuts damage by 25% and addresses client pain points like management challenges.

2. New tech like AI-enhanced systems boost order capacity to 1 million/hour, reflecting the shift from cost-based to smart-supply-chain competition.

Deep analysis of client pain points and industry change:

1. Cross-border e-commerce demand is surging, but issues like manual operations in Central Asia require localized warehouse partnerships, as seen in Southeast Asian practices.

2. Homogenized competition risks mean providers must offer one-stop services (à la ZTO); scale feasibility is backed by data like ¥7 billion revenue.

Platform needs and operational practices are critical.

1. High demand for logistics infrastructure—e.g., rebuilding warehousing networks with Central Asian platforms—is met by ZTO's "warehouse-above, delivery-below" model, improving timeliness in fragmented markets.

2. Diversification (e.g., live-stream operations) boosts platform stickiness; overseas strategies like partnering with 7 U.S. warehouses enable rapid network setup.

Clear insights on risk avoidance and platform building:

1. Homogenized competition (e.g., JD Logistics) requires risk control via tech backends and B2B partnerships; policy challenges like local protectionism highlight compliance needs.

2. Operational tactics like volume coordination (Latin America case) solve delivery issues; inventory sharing unified调度 boosts platform efficiency, with data showing capacity supports growth.

In-depth analysis of industry shifts and business models.

1. New issues include supply chains' shift to smart competition (global cases), implying policy support for digitalization;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 evolves from linear to网状 structures, as seen in ZTO's full-chain logistics covering diverse sectors.

2. Trends like overseas expansion (Central Asia's 30.63% growth) raise regulatory questions (e.g., local protectionism), with cases underscoring risk awareness.

Rich research material on models and implications:

1. The "chain master" role (profit control) is a core model; researchers can analyze B2B entry and multi-scenario services (retail, fresh produce), supported by data like ¥7 billion revenue.

2. Policy recommendations address challenges: homogenization risks整合small warehouses; business models highlight tech innovation (e.g., AI systems for orders), driving industry standardization.

Disclaimer: The "Quick Summary" content is entirely generated by AI. Please exercise discretion when interpreting the information. For issues or corrections, please email run@ebrun.com .

I am a Brand Seller Factory Service Provider Marketplace Seller Researcher Read it again.

胡向亮身上是有些江湖气的,聊到有意思的地方会豪爽大笑。年近70,仍能连续侃侃而谈几个小时。

他身穿灰色西装,左边口袋上方佩戴着一个印有“W”字样的蓝色胸针,这是他参与设计的公司logo。

2005年底,48岁的胡向亮加入中通北京公司的经营管理团队,干起了快递。他亲自骑车送快递,把每个网点跑通。

做快递前,胡向亮养过蜂、开过矿、办过厂,也在乡镇企业参与过管理。他说,“三百六十行,我干了三百行。”

江湖气的管理哲学和快递行业的实战底色在胡向亮身上共生。61岁这一年,胡向亮接到了集团董事会的新任务,去做云仓,拼上中通快递“生态圈”重要的一块拼图,其他四个生态是中通快运、中通国际、中通金融、中通商业。

2018年,胡向亮成立中通云仓科技公司(下称中通云仓科技),从零开始,打造出一家覆盖电商、B2B、跨境的仓储管理、干线物流和城市配送,再横向扩张到农特流通、中药流通、直播电商运营等多个板块的公司,成为一家全域物流供应链服务提供商。

中通云仓科技在国内拥有270多个仓库,200多万平方米仓储面积,配送覆盖全国99% 区县与96%乡镇。2024年,营收突破70亿元,预计2025年能做到100亿元。

目前,胡向亮作为中通云仓大股东持股36.996%,胡向亮同时还是上市公司中通快递(02057.HK)第四大股东,持股7.05%。中通快递董事长赖梅松直接持有中通云仓11.9%股份,并通过中通快递旗下子公司间接持股。

一个月前,中通云仓科技完成近2亿元人民币A轮融资,投资方为郑州航空港科创产业创业投资基金合伙企业、国泰海通证券旗下国泰君安创新投资有限公司。

01

“生辰八字注定了,我是个勤奋的人”

胡向亮是浙江桐庐人,1957年出生,属鸡,天刚蒙蒙亮的时候出生。胡向亮自己打趣道,“生辰八字注定了我是个劳碌、勤奋的人。”

胡向亮是家里独子,因为家庭背景原因没能完成学业,14岁就被送到兰溪跟着叔叔养蜂,之后又辗转做过五金,进矿场开矿,后来看到桐庐针织业很发达就开了针织厂,也曾学过中医,经营过药房。还短暂做过一年多乡干部。

桐庐是快递之乡,民营快递发展起来后,申通、圆通、百世汇通(后更名为百世快递)、韵达先后成立,中通快递在2002年成立,是通达系里最晚的。胡向亮身边有不少合作做过生意的伙伴都干起了快递,且小有规模地跑起来了。

“他们都能做成,我肯定也能。”胡向亮说。2005年底,胡向亮带着200万元进京,从前一个加盟商手里接下中通北京公司的部分股权。他亲自骑车去送快递,摸清每个网点的运营情况,重新组建了一张更完整的快递网络。

接手后,胡向亮大搞改革,实施全员绩效考核,搭建了行业里首套适配快递行业的客服系统、开通长线班车。在行业还在以公交车、火车托运快递时,胡向亮又自己出钱买日本进口的五十铃,组建团队开车送快递,成为北京第一家开车送快递的公司。

到2010年,胡向亮调任广东华南大区总经理时,中通北京公司成为行业里最赚钱的公司之一。而广东的华南大区在他的带领和调整下,也成为中通乃至整个快递行业最盈利的区域市场,超额完成营收和利润指标。

2016年,中通快递上市后,胡向亮被调任到总部任董事、副总裁。这之后,集团内部开始打造自己的生态圈,当年成立的中通快运交到了胡向亮手上,他兼任执行总裁。胡向亮在任期间,中通快运完成1亿美元A轮融资,投资方是红杉中国、鼎晖投资、云锋基金等。

后来的一次集团董事会上,内部提出把云仓业务好好做一做。当时行业里已经有发网、心怡等较大规模仓配企业,但整体并没有形成大规模市场,还有很大市场空间。集团内部判断,仓配一体化会是行业发展趋势,“中通不只是做快递,要做综合物流服务商。”

这个项目再一次交给了胡向亮。集团内部给出的理由是,“要找个能打的人。”

02

再战一场

中通快递在2016年介入云仓业务,是四通一达里最早做云仓的公司之一,但一开始没有找准方向,做成了中间商,没有直接对接品牌。

突破是换一种思路重新做。胡向亮把中间环节打掉,直接面对电商客户。在仓库布局上,团队一方面依托中通快递中心,另一边利用社会现有仓储,与优势合作伙伴进行合作,部分通过品牌加盟进行补充。

当时市面上的仓配一体化业务都是仓储和快递分离,时效慢、管理难度大,胡向亮带着团队摸索出了“上仓下配”的模式。

这是中通云仓首创的行业模式。通过对原有分拨中心进行空间改造,打通楼上仓储(上仓)与楼下配送(下配)环节的无缝衔接,实现货物从存储到发货的高效流转。

这一创新模式大幅优化了订单发货到揽收分拨环节的短驳成本和时效。反馈到时效上,配送提速12-24小时,包裹破损率直接降低了25%以上。

2020年,胡向亮又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把业务线做宽。这是他2019在阿里巴巴湖畔大学校长曾鸣的一场演讲上学来的,“企业要从线性结构向网状结构发展,赋能数字化,成为行业佼佼者。”

做云仓两年后,胡向亮也有对这个行业的理解,在产业链中只有占据“链主”的角色,才能掌握更多的利润和话语权。

“C端业务起量快,但缺点也足够明显,订单不稳、粘性差。”胡向亮说,他决定先切入2B云仓,再逐步做其他业务,这个“其他”包含云仓能覆盖的一切。

与做C端一样,B端云仓也是全国区域协同仓为依托,提供仓到仓/店的“仓储、干线运输、配送”一体化物流供应链服务。之后在此基础上,中通云仓打通了线上、线下,C端、B端的货盘。这意味着,商家所有渠道的货都可以放到同一个仓库里,实现库存共享、统一调配。

中通云仓品牌宣传部负责人徐永贵透露,这个模式能让库存效率提升30%以上。

最高效的交互,除了极致的服务、产品外,还有技术。这背后是胡向亮对云仓第一性原理的思考:技术能让公司一直保持竞争力。

在公司还没有业务的时候,就先有了订单管理系统。中通云仓科技将AI、大数据等技术嵌入全链条运营环节,搭建了一套覆盖订单、仓储、运输、结算、境外等全链路的数智化系统群。峰值订单处理能力达每小时100万单以上。

在一步步向上游掌握货源后,中通云仓开始反向布局零售端。胡向亮的意思是,中通云仓科技要做不同,“这个不同就是做一些场景化服务。”

2020年,中通云仓科技开启了自己的直播业务,之后切入直播、电商代运营和培训。2022年这一年,基于客户需求,中通云仓科技切入生鲜和生物医药赛道,前者提供一些代采、加工、包装等一站式农特供应链服务,后者深入参与中医药流通的每一个环节,例如从种植到生产、贸易等。2024年,中通云仓科技在线下尝试开了甄选店和折扣仓,切入零售领域。

这些业务跟仓配的关系是,拉通了货源到终端零售流通,依托仓干配物流基础设施,赋能客户拓展销售渠道。反过来,这些业务也给仓配带来更稳定和规模化的订单,形成规模效应。

03

打通品牌出海物流通道

10月初,胡向亮刚从国外市场考察回来,“出海是公司今年的重点业务。”

中亚目前是公司跨境业务动作最大的市场,计划做成仓、干、配业务一体。今年上半年,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的交通部、邮政、海关等领导层来中通云仓科技考察,他们都很认可中通云仓的物流模式,自动化、智能化更是他们望尘所莫及的。

胡向亮去过几次中亚市场考察,他的直观感受是,当地的电商、物流基础设施都很落后,更多人还是习惯去线下小商品市场或农贸市场购物,“人山人海,挤都挤不进去”,像90年代末的义乌。快递也跟国内90年代末一样,很落后、原始,仓库的运作全靠人工。

过去两年,阿里的速卖通和拼多多的Temu也进入了中亚市场,目前市场份额占比都没有超过15%。最大的挑战是,当地有本土实体保护政策,例如在乌兹别克斯坦,两家平台都被罚过款,淘宝的进展也不顺利。

中亚电商市场在快速增长。根据国际市场研究机构IMARC发布的报告,2024年中亚电商市场规模达147亿美元,预计2033年将达1822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为30.63%。

中通云仓科技的角色是,跟当地的电商平台合作,重新搭建一套稳定仓干配基础设施,把物流时效提上去。

东南亚、墨西哥也是中通云仓科技本土化的重点市场,与中亚市场略有不同,在这两个市场,中通云仓科技是跟着客户需求出去,只建仓,系统、核心业务管理自己运营,配送找第三方合作。目前,中通云仓科技已经在马来西亚建了东南亚首个海外仓。

拉美和中亚类似,主要和当地头部的电商平台合作,协同运力和货量。以业务合作模式出去,美国的仓市场相对成熟,目前在谈的客户在美东美西有7个大仓,“合作一落地,网很快就搭起来。”中通云仓科技总裁办负责人徐文浩如是说。

据徐文浩透露,公司2019年布局海外业务,后来赶上疫情进程暂缓,更多是做一些国内保税仓和集货仓的生意,例如提供跨境头程、专线小包服务。去年开始,公司定调加速海外布局。“如果还走之前的模式,路会越走越窄。”

现在机会也更合适,公司各个业务板块已经跑稳,运力、资源都能跟上。

中通云仓科技目前在搭的跨境网络已经覆盖美国、加拿大、东南亚、巴西、日本等国家和地区,业务覆盖FBA头程(从中国将货物运输至亚马逊仓库的物流流程总称)、专线小包、海外仓等。欧洲还没进去,但在计划内,这个市场是公认的不好做,市场分散、规则多。

04

要一直保持“作战”状态

胡向亮今年已经68岁,中通云仓可能是其最后一次创业,但在退休前,他要把公司的商业模型梳理顺畅,现在每个业务板块都还在爬坡期,盈利能力还不是很强,有些还要重新调整。

比如,在生鲜配送业务调整中,砍掉了一些毛利低、风险大的业务;海外业务重点做,未来营收要能占到整体25%左右;行业和消费趋势变化都太快,商流影响物流,仓库、系统、设备的迭代速度都要跟上。

现在,胡向亮是公司里出差最多的人,时间长的每次有半个月。他也是公司最早到的,各个部门的业务沟通、会见各方来客基本排满当天的日程表。

徐文浩和徐永贵对他的评价是,一直保持低调、谦逊,严格要求自己,“比如出差住酒店,他会把房间收拾干净、整齐。”他深知自己要成为大胆的改革者、真正的企业家,而非安于现状的守业者。他敢于变革、敢于认输、敢于自我否定。

11月初,中通云仓科技完成一笔融资,这也是公司的第一笔融资。胡向亮考虑的是,他需要有背景的风险投资机构作背书,给公司一个合理的估值。

其实中间也有不少投资方找来,胡向亮的选择标准是要能契合公司的发展,能理解公司的业务模式,看好他们的团队。“公司发展还是要有自己的计划。”胡向亮说。

如今,全球供应链正经历从“成本竞争”向“数智竞争”的深度转型,制造与流通版图也迎来重构。行业玩家中京东物流、菜鸟,是两个比较难打的对手。其中京东物流有3600个仓库,仓储面积3200万平方米。此外,顺丰丰云配、美的旗下的安得智联、海尔旗下的日日顺,都有不容小觑的实力。未来同质化竞争会加剧,后续云仓的集聚效应会越来越强,大型企业进入,小云仓将会被整合。

徐永贵说,未来可能面临的风险是,一些简单业务的存量市场会被抢占。“中通云仓科技有自己的竞争优势,一是背靠中通的强势品牌,另一个是自有的纵横一体化物流供应链服务体系。”

中通云仓科技的标识“W”,是英文云仓“Warehouse”的首字母,也有另一种解释:“World”,寓意着公司的“科技链通天下良仓”的使命。

商标设计好后,公司同事有一次去山东出差,在泰山底下的石材市场上看到一块带有纯天然、很清晰的白色“W”条纹的石头,与公司标志极为相似。请示之后,他便立即买下。胡向亮将这个石材摆件放在了自己的办公室里。

胡向亮把这块石头当作一种暗示和鼓励,“所以中通云仓科技必须要成功。”他给自己定了大目标,在5 年上内上市。

注:文/赵晓晓,文章来源:创业邦(公众号ID:ichuangyebang ),本文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亿邦动力立场。

【版权提示】亿邦动力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run@ebrun.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已点赞

+1

{{ praise_text }}

好文章,值得被更多人看到

广告

下一篇

征集报名《品牌数字化服务商资源手册》

《品牌数字化服务商资源手册》展示数字化服务商风采,亿邦全年零售大会通发,触达更多资源,马上加入!

马上入驻

卷完大促卷垂类 快手电商上线家纺营销活动

双11大促刚刚落幕,电商平台紧接着开始冬季收官战。近日,快手电商推出“老铁,这被窝嘎嘎暖!”的家纺行业主题营销活动,试图在双11之后,借季节性消费需求,再次激活家纺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