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亿邦公众号
    • APP下载

投身前狼后虎的造车行业 百度还有机会吗?

作者:Stella Cheung 文章来源:湃动商业评论

2021-01-26 13:31

起个大早赶个晚集

前段时间,苹果与现代合作造车的消息一经披露便成了广大“果粉”及新能源汽车业内人士激烈讨论的热点。

无独有偶,仅仅一天后,百度也突然官宣组建一家智能汽车公司,并以整车制造商的身份正式进军汽车行业。这则消息的官宣不但拉动了概念股的集体大爆发,也激发了大家对于百度造车的好奇心,因为此前百度在自动驾驶、车载AI、地图导航等汽车领域深耕多年。而此次百度集一家之力正式进军造车行业,势必会引起一波广泛关注。

2017年7月5日,尚在百度任职的陆奇,与李彦宏在百度Create 2017上慷慨激昂,一同为DuerOS和阿波罗自动驾驶开放平台呐喊,并强调All-in AI的核心理念。但在当时,百度所谓的自动驾驶汽车只能在封闭场景里绕圈圈,难免给人雷声大雨点小的感觉。

随后,到2021年1月7日,开始有外媒报导百度将和吉利一起,组建一家生产智能电动汽车的公司,而且新公司将由百度主导。

以此来看,新公司将会整合百度在软件与生态以及吉利在整车技术与制造方面的优势,共同打造全新的智能汽车品牌。对此猜测未经证实,但现在新能源汽车火爆,特斯拉市值一飞冲天,百度大概率不会甘心居于吉利之下,为吉利做嫁衣。

到最后百度吉利官方证实的时候,大家也就发现了微妙的一点:百度的合作方并不是吉利汽车,而是吉利控股,不过当然了,都是大吉大利的事。这不,到了1月8号,吉利汽车港股应声大涨,当天最高涨幅达30.68%。

其实,对于AI智能驾驶,百度布局已久。真正让人疑惑不解的是,它为什么总是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而且这不是百度第一次重大战略决策失误。

早在2012年6月1日,百度董事长兼CEO李彦宏在出席百度联盟峰会时,就对移动互联网的投资热潮发出警示。他说道,移动互联网热潮的背后,广告、游戏、电商三种主流的商业模式并未成熟。他甚至笑称移动互联网的现状就像在酒驾,很刺激,但是很危险。

当然,我们无从得知他看到今日移动互联网大潮会作何感想,但时机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目标市场“占坑王”

之所以说百度赶晚集,是因为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已经出现了巨大的成功先例。

截止到发稿时,特斯拉的市值已经超过8千亿美元。马斯克在仅仅一年的时间里身价增长就超过1千4百亿美元,跃居世界首富。作为对比,前首富比尔盖茨的全副身家才1千3百多亿美元。马斯克只用一年,就赚了比尔盖茨的全部身家。

在国内,新能源汽车龙头蔚来汽车的市值951亿美元,而百度的市值在经历几次大涨之后,才堪堪达到849亿美元,足足落后了一百个亿(以上市值表现均截止至2021年1月15日)。

百度在自动驾驶领域,其实是很下了一番苦功的。首先就是地图。百度地图(BaiduMaps)自2005年上线以来,现在已经是国内最大的互联网地图服务商了。其功能完备且具有全球化的地理信息服务提供能力。伴随着未来AI自动驾驶时代的到来,地图服务必不可少。

同时,百度早在2017年就发布了自己的自动驾驶平台“Apollo(阿波罗)”。随后在2020年9月,百度Apollo宣布在北京正式开放自动驾驶出租车服务Apollo Go,北京用户可以在百度地图及Apollo官网上预约体验Robo-Taxi。再之后的2020年10月11日,百度自动驾驶出租车服务在北京全面开放。

综合以上这些行为,我们不难猜测百度似乎一直想做平台赋能,而非自己涉足到具体的造车业务。但是随着阿里和华为这些行业巨头不断入局竞争自动驾驶平台,百度也不得不做出新选择了。

曾经齐头并进的互联网三巨头,百度不但早已掉队,现在甚至沦为市值还不到阿里和腾讯几分之一的二线厂商,百度真的太需要增长点了。

互联网造车派系

说来有趣,早些年吉利汽车的董事长李书福曾公开抨击,称一些人利用互联网和电动车到处忽悠:“我们不能滥用互联网概念,现在很多人用互联网电动汽车到处忽悠,我觉得很危险,老百姓那点钱赚得不容易。”当然,李书福并不是否定互联网造车,他也承认未来智能连接互联网是趋势,他真正否定的是某些“PPT”势力。

而且错过了那么多互联网风口,到现在AI新能源车已经是一个高度成熟的领域,百度自身也有他必争的道理。

自2013年百度成立深度学习实验室IDL以来,百度在AI上的投入已经有七年之多,却一直缺乏应用场景。搞了那么多年的All in AI和Apollo,不可能只用在几部出租车上,也许以前百度不考虑造车,但是他们肯定想做更多。

当下,无人驾驶主要分为两大派,一是谷歌的完全自动驾驶派。谷歌的目标很简单,但是也很难,简而言之就是AI无人驾驶完全取代传统人工驾驶。但问题在于,就目前而言,这个目标实在太过激进,甚至于谷歌的自动驾驶汽车内部都没有配备刹车、油门、方向盘等。姑且不论谷歌无人驾驶汽车在技术上的实现程度,就是大众的接受与否,以及相关法律法规问题都不是一时半会能解决的。

这一派系以软件为主,倾向于制作软件并将之售卖。软硬结合方面除了谷歌街景车以外,目前主要在自动出租车领域试水。海外以谷歌母公司旗下的Waymo为首,目前已经在加州及亚利桑那州的凤凰城正式运营。国内方面,广州有初创公司小马智行,上海深圳有阿里巴巴派系的Auto X,北京有百度旗下的Apollo Go。

而另一派则是以特斯拉为首的智能汽车制造商,他们的做法是先实现自动(半自动)辅助驾驶,再逐步过渡到完全自动驾驶。这一派系除了雨后春笋般的新型电动汽车企业以外,它的门槛对大型汽车制造商友好,故而已经有些数不过来了。他们主打的卖点更多是倾向于“电动汽车”,“自动驾驶”或“半自动驾驶”只作为辅助卖点。

百度造车想法迭代

同为科技公司的百度其实一开始想法是很接近谷歌的,就是做到全自动驾驶领域的赋能者,输出算法专利和芯片给传统主机厂。但是至少到目前为止,这条路似乎并不太顺畅。曾有百度的高层表示,虽然Apollo已在全球拥有近180家合作伙伴,“但还没有赚钱”。

确实也是如此。随着特斯拉的崛起,谷歌迟迟不能实现商业化的全自动驾驶已经逐渐被压过了。百度虽然想做上游给传统车企提供“赋能”,但传统车企何尝不知道自动驾驶是未来的趋势核心,怎么会甘心把自己的未来让百度掌握在手中?

所以,百度自己造车既是不得不为之,也可以说是自然发展趋势。

另外百度造车这次也走得更远,直接由参与者变成了整车制造商。其公告中称,百度新成立的汽车公司将着眼于智能汽车的设计研发、生产制造、销售服务等配套的产业链。同时,据知情人士的消息称,百度在制造环节中主要负责车辆的设计和软件部分,后续则将负责车辆的分销、用户运营和品牌建设等等,而吉利则负责提供工程技术、制造和质量控制,整车将可能使用吉利的供应链采购体系。

按照百度以前的思维,就是只做软件层面,这样一来,就相当于整车的制造和研发、设计、硬件都由吉利操刀,而百度所处的位置,其实和华为入局新能源造车的位置差不多。但是现在,百度除了负责软件和智能驾驶以外,也许还会涉及整车制造的其他方面,在这一点上,确实会和目前的造车新势力有所不同。

虎视眈眈的苹果

而庞大的智能未来汽车版图,也不乏其他想涉足的厂商,苹果作为互联网不可忽视的巨头,就一直在旁用一种悠闲姿态迷惑世人,实则虎视眈眈。

早在2014年,就有了苹果造车传闻,后来在2016年因造车项目被大规模缩减才渐渐淡化。但苹果真的停下了造车的脚步吗?它当时的收缩其实也只是放弃整车制造,更多地往软件方向偏。

说它虎视眈眈,也是有实证的。光2019年一年,苹果就在汽车领域拥有了超过30项专利。到了2020年,跟汽车相关的专利已经达到了40项。

更是在圣诞节前,爆出了有鼻子有眼的造车大新闻。路透社率先报道称,他们得到了来自知情人士的爆料,苹果要在2024年生产乘用车,将会开发自动驾驶系统和“突破性”的强大电池技术。消息一出,体量巨大的苹果股价大涨,涨幅超过3%,上下游供应链的股价更是被带动得一起水涨船高。

也是在那几天,《经济日报》报道称,苹果2021年就将直接推出其电动汽车,以惊人的时间表直接把路透社的报道拍死在了沙滩上。

关于苹果造车的传闻瞬间由“是不是要造车“,到了”到底哪个时间造车“。到了最近几日,这些传闻更是得到了现代汽车方面的佐证。

先是来自韩国IT新闻网站上的一篇报道称,现代汽车和苹果公司计划在2021年3月份签署一项关于自动驾驶电动汽车的合作协议,并于2024年在美国乔治亚州开始生产。随后现代汽车放出大胆的声明,确认它正在与苹果公司进行谈判。

尽管现代汽车后来回溯并发布了一份没有提及苹果的新声明,但这一系列的消息无疑表明了,苹果造车的大动作假不了。各路新闻机构闻风而动,CNBC的一份新报告提供了有关苹果战略的更多细节。更有小道消息称,从2021年9月起,我们将有一个关于苹果新词:iCar。

按照这些爆料内容来看,苹果与现代的模式,很难说不是百度与吉利的模式。

“永不造车” ,三年有效

除了苹果,另一边,还有个也是互联网巨头的华为。

2020年11月底,据公开报道提及的内部文件称,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即业务单元)的业务管辖关系,正式从信息与通信(ICT)业务管理委员会调整到消费者业务管理委员会。

这标志着华为的汽车业务正式进入2.0阶段。与此同期,一则传闻引起了轰动,称华为汽车已经由长安汽车制造完成,计划在2021年年底上市。该传闻中提及的多家上市公司股价随即巨震。

华为基于此回应称,永远不会造汽车,但会帮助车企‘造好’车、造‘好车’”,并称:“以后谁再建言造车,干扰公司,可调离岗位,另外寻找岗位。”简单来说,就是华为称自己想要对汽车业带来智能化的增量动力,这跟百度Apollo“做全自动驾驶领域的赋能者”定位是一致的。

但华为真的对整车领域毫无兴趣吗?且让我们来理一理。

首先,类似“干扰公司“”调离岗位”的话,任正非在18年前就曾说过,只不过对象是手机。那还是在新千禧后的2002年,关于华为应该尽快立项3G手机一说,任正非喊道:“华为公司不做手机这个事,已早有定论,谁再胡说,谁下岗!”后来的事,大家都知道了。而且他当初反手打脸,仅仅只用了几个月。

其次,关于华为涉及汽车相关的业务,早在2014年便有端倪。那一年新春,任正非在内部讲话中提到,公司内部争辩过“宝马追不追得上特斯拉”。任正非的选择是“追得上”,并认为华为也是追赶“特斯拉”的“宝马”。

5年后的2019年,华为的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正式成立,将布局多年的汽车业务提升至与运营商BG、企业BG、消费者BG和Cloud&AI BG并列的一级部门。关于追上特斯拉的老话题,徐直军当时就说:“特斯拉现在能做到的,我们都能做到。”

如今,华为的汽车业务进入2.0阶段,他们说永远不造车,真的就如此吗?除了任正非的快速打脸前例,这则不造车声明的末尾,还写着“本文从发文之日起生效,有效期为3年”。

后记

当百度只想输出算法和芯片时,传统车企并不甘心把自己的未来放给百度掌握。而互联网高速发展,在阿里等行业巨头也入局竞争自动驾驶平台后,百度被迫做出了新选择。

百度想在造车领域分一杯羹,说是“前狼后虎”,“群雄环伺”都不为过。

这一次,百度与吉利携手合作,遇上传闻中的“苹果+现代”和“华为+长安”,这个集,谁赶得最早呢?请诸位准备好西瓜与小板凳,一起拭目以待。

注:文/Stella Cheung,文章来源:湃动商业评论,本文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亿邦动力网立场。

【版权提示】亿邦动力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run@ebrun.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已点赞

+1

{{ praise_text }}

好文章,值得被更多人看到

广告

下一篇

准备好了么?亿邦未来零售大会来了

在黑天鹅频出的2020年,在人口、需求、资本的变革中,亿邦奏响零售集结号!聚焦新流量变革,见证新消费崛起,理性穿透2020年的不确定性,大胆预测2021年的确定性

进入专题

完美日记 花西子爆红之后 我们挖掘了几点内容营销新趋势

但创业者众,在这里面能够找准自己品牌内核,在产品、内容、渠道上做到统一高效的品牌,其实极少。

新趋势 内容营销

2021-01-26 12:2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