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亿邦公众号
    • APP下载

1-7月太原市经济运行情况

作者:亿邦动力网 文章来源:亿邦动力网

2019-09-02 17:00

09月02日消息,山西统计信息网公开数据显示:1-7月太原市经济运行情况。

以下为数据公告原文:

  一、工业经济缓中有增

  (一)太原市完成情况

  前7个月,太原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3%。

  从经济类型看,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增长3.9%;非公有制企业增加值增长13.3%。

  从三大门类看,采矿业增加值增长10.6%,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16.9%;制造业增加值增长5.3%,占比为73.4%;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增长16.6%,占比为9.7%。

  (二)主要运行特点

  1、装备制造业保持较快增长

  前7个月,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太原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28.9%,比上半年(28.5%)提高0.4个百分点;增长15.7%,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的贡献率为59.2%,拉动太原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4.3个百分点。

  其中,专用设备和通用设备制造业保持15%以上的较快增长。专用设备制造业增加增长15.7%,拉动太原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0.4个百分点。通用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9.5%,拉动太原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0.3个百分点。

  通信及计算机设备制造业增速有所提高。通信及计算机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占太原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5.2%,比上半年(14.8%)提高0.4个百分点;增长3.8%,比上半年(2.9%)加快0.9个百分点,拉动太原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0.6个百分点,拉动能力比上半年(拉动增长0.5个百分点)提高0.1个百分点。

  2、钢铁行业降幅继续收窄

  前7个月,钢铁行业增加值占太原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26.9%;下降2.2%,比上半年(下降2.7%)收窄0.5个百分点,降幅从4月起连续四个月收窄;下拉太原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0.6个百分点,下拉影响比上半年(下拉约0.8个百分点)减弱0.2个百分点。从产量看,不锈钢产量243.97万吨,下降0.5%;粗钢产量763.45万吨,增长3.6%。

  3、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速加快

  前7个月,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占太原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5.0%;增长18.2%,比上半年(17.0%)加快1.2个百分点,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0.8个百分点。从产量看,太原市发电量187.70亿千瓦时,增长25.9%。

  4、非传统产业支撑作用明显

  前7个月,非传统产业增加值占太原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48.1%;增长13.9%,对太原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的贡献率为87.5%,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4个百分点。传统产业增加值占太原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51.9%;增长1.7%,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0.9个百分点。

  5、民营工业企业增势良好

  前7个月,规模以上工业中民营企业增加值占太原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8.2%;增长28.9%,高于太原市平均增速21.6个百分点,拉动太原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4.3个百分点。

  二、固定资产保持两位数增长

  (一)太原市完成情况

  前7个月,太原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0%,增速比上半年(10.5%)减缓0.5个百分点。

  从三次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增长13.2%;第二产业投资下降10.8%;第三产业投资增长14.1%。

  从隶属关系看,央属项目投资增长71.4%;地方项目投资下降29.4%;其他项目投资增长39.6%。

  从经济类型看,国有投资增长3.6%;非国有投资增长16.1%。

  (二)主要运行特点

  1、民间投资占比超过五成

  前7个月,民间投资占太原市投资的比重为51.5%,比上年同期提高2.1个百分点;增长14.7%,比上半年(13.0%)加快1.7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9.4%)加快5.3个百分点;对太原市投资增长的贡献率为72.8%,拉动太原市投资增长7.3个百分点。

  2、工业技改项目投资保持快速增长

  工业技改项目投资占工业投资的比重为46.4%,比上年同期(31.7%)提高14.7个百分点;增长29.1%,拉动工业投资增长9.2个百分点。

  3、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

  前7个月,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占太原市投资的比重为21.1%,比上年同期提高1.3个百分点;增长17.2%,比上年同期(7.1%)加快10.1个百分点;对太原市投资增长的贡献率为34.1%,拉动太原市投资增长3.4个百分点。

  4、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加快

  前7个月,房地产开发投资占太原市投资的比重为56.0%,比上年同期提高3.3个百分点;增长16.9%,比上半年(13.2%)加快3.7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14.9%)加快2.0个百分点;拉动太原市投资增长8.9个百分点。

  5、10亿元以上大项目投资快速增长

  前7个月,10亿元以上在建项目81个,比上年同期(69个)增加12个;计划总投资比上年同期增长17.3%;完成投资占太原市投资的比重为22.6%,比上年同期提高3.1个百分点;增长27.2%,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32.8个百分点;拉动太原市投资增长5.3个百分点。

  6、综改示范区投资增速加快

  前7个月,综改示范区投资占太原市投资的比重为16.2%,比上年同期提高3.7个百分点;增长42.6%,增速高于太原市投资32.6个百分点,比上半年加快4.6个百分点;对太原市投资增长的贡献率为53.5%,拉动太原市投资增长5.3个百分点。

  三、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额增速有所回落

  (一)太原市完成情况

  前7个月,太原市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额495.77亿元,增长3.4%,比上半年(5.2%)减缓1.8个百分点。

  从地域看,城镇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额492.58亿元,增长3.3%;乡村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额3.19亿元,增长32.3%。

  (二)主要运行特点

  1、粮油、食品、烟酒类及日用品类商品零售额稳定增长

  前7个月,限额以上粮油、食品类商品零售额59.15亿元,增长5.6%;限额以上烟酒类商品零售额20.22亿元,增长5.5%;限额以上日用品类商品零售额12.85亿元,增长6.5%;合计占太原市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额比重为18.6%,共拉动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0个百分点。

  2、中西药品类、化妆品类商品零售额较快增长

  前7个月,占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额比重为5.2%的中西药品类商品零售额25.57亿元,增长13.6%,拉动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额增长0.6个百分点;占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额比重为2.4%的化妆品类商品零售额11.78亿元,增长12.2%,拉动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额增长0.3个百分点。

  3、家用电器类商品销售较旺

  前7个月,占太原市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额比重为9.0%的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商品零售额44.68亿元,增长22.5%,拉动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7个百分点。其中,作为消费升级类商品代表的智能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商品实现零售额22.86亿元,同比增长33.0%。

  4、互联网络零售额快速增长

  前7个月,限额以上单位通过公共网络实现零售额21.89亿元,增长27.4%,拉动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0个百分点。

  四、旅游总收入较快增长

  前7个月,太原市共接待入境游客14.85万人次,增长4.9%;国内游客5834.40万人次,增长18.4%。实现旅游总收入698.25亿元,增长18.6%,其中:国内旅游收入693.20亿元,增长18.6%;旅游外汇收入0.67亿美元,增长5.0%。

  五、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保持增长

  前7个月,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64.04亿元,增长6.4%;一般公共预算支出355.15亿元,增长18.4%。

  从级次看,市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40.35亿元,增长9.3%;县区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23.69亿元,增长3.3%。

  六、CPI当月涨幅扩大

  7月份当月,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CPI)上涨3.1%,涨幅比上月(2.6%)扩大0.5个百分点。

  前7个月CPI上涨2.4%,涨幅比上半年(2.3%)扩大0.1个百分点,高于全国(2.3%)0.1个百分点,低于全省(2.5 %)0.1个百分点。

  八大类消费价格“七升一降”。食品烟酒类上涨4.1%,教育文化和娱乐类上涨3.8%,衣着类上涨2.6%,其他用品和服务类上涨2.0%,居住类上涨1.8%,医疗保健类上涨0.9%,生活用品及服务类上涨0.6%,交通和通信类下降0.1%。

  七、其他要素指标

  (一)工业用电量降幅与上月持平

  前7个月,太原市用电量149.97亿千瓦时,下降0.2%,降幅与上半年(下降0.2%)持平。

  第一产业用电量0.63亿千瓦时,增长2.0%;第二产业用电量89.73亿千瓦时,下降6.3%,其中,工业用电量86.18亿千瓦时,下降7.3%,降幅与上半年(下降7.3%)持平,建筑业用电量3.65亿千瓦时,增长25.8%;第三产业用电量33.64亿千瓦时,增长10.0%;居民生活用电量25.97亿千瓦时,增长11.3%。

  (二)金融存贷款余额增速加快

  截止7月末,太原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12761.01亿元,比年初增加738.20亿元,增长6.1%,比上年同期(4.2%)加快1.9个百分点。人民币贷款余额13493.82亿元,比年初增加974.04亿元,增长7.8%,比上年同期(5.4%)加快2.4个百分点。

  (三)铁路货运量保持增长

  前7个月,太原地区铁路货运量2208.57万吨,增长4.1%,比上半年(4.8%)减缓0.7个百分点。

  下一步,应以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他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他总书记指明的“四条路径”,围绕省委确定的“三大目标”,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以深化转型项目建设年为抓手,以工业强市战略为目标,深入实施创新驱动,着力振兴实体经济,推动太原市经济在实现高质量发展上不断取得新进展。

此外,山西省日前还公布了以下关键数据:

内容摘要:建国70年,栉风沐雨,砥砺前行,山西经济总量实现飞跃,经济结构在调整中不断优化,走出一条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转换增长动力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光辉历程,为迈向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年来,伴随着新中国铿锵前进的步伐,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山西人民团结一心,迎难而上,开拓进取,砥砺前行,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从百废待兴迈向百业兴旺、从内陆封闭迈向创新开放、从温饱不足迈向全面小康,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伟大奇迹。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正在走出山西路径,书写山西辉煌。

一、经济规模持续扩大,发展的稳定性不断增强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山西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锐意推进改革开放,坚定不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实施创新驱动、转型升级战略,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实现历史性飞跃。

经济总量连上新台阶。新中国成立时,山西经济基础极为薄弱。1952年1山西地区生产总值仅为16亿元,经过长期艰苦努力,改革开放后的1979年,山西经济总量首超100亿,1995年超过1000亿。进入新世纪,适应全国经济起飞的宏观要求,契合宏观经济快速增长的大趋势,充分发挥山西产业结构优势,山西经济迎来了新一轮快速增长的新周期,经济总量连续跨越千亿元新台阶,2007年超过5000亿元,2011年进入“万亿俱乐部”,成为金融危机之后山西经济生活中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面对国际国内环境的新变化和我省产业结构深层次矛盾的影响,全省上下坚持以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一个指引、两手硬”的工作思路和要求,全省经济总量突破“僵局”实现跃升,2018年站上了16000亿的新台阶,达16818.1亿元(见图1)。

图1 建国以来山西省GDP总量变化情况(亿元)

经济增长快于全国平均水平。2018年,山西GDP按不变价格计算比1952年增长183.1倍,年均增长8.2%(全国8.1%),1979-2018年年均增长9.5%(全国9.4%),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新中国成立之初乃至很长一段时期,山西经济增长“波澜起伏”,有过近40%的高增长,有过30%多的跌幅,至改革开放前的20多年时间里,山西负增长的年份就有6个。改革开放后,山西经济尽管经历了各种严峻考验,但经济增长的稳定性明显提高,快速增长的周期不断延长。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经济连续五年以上两位数高速增长的时期有两个,第一个是1992-1997年,期间年均增长11.8%,第二个是2001-2007年,期间年均增长13.7%,持续时间长、增长速度快,是新世纪以来中部六省唯一实现连续7年两位数增长的省份。2012年以来,面对复杂的国内外发展环境,山西经济开始振荡下行,经济领域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开始凸显,出现了“断崖式”下滑的局面,2016年特别是下半年,全省上下深入学习他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一个指引、两手硬”的重大思路要求,以“滚石上山”的毅力和决心,爬坡过坎,走出了改革开放以来最困难的时期。党的十九大以来,全省上下坚持以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认真落实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各项决策部署,2017-2018年,山西经济呈现出稳中向好、好中提质的特征和态势,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经济增速达到7.1%、6.7%,连续两年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见图2)。

图2 建国以来山西省GDP增速变化情况(%)

人均GDP不断提高。新中国成立之初,山西人均GDP水平很低,1952年山西人均GDP仅为116元,经过几十年的发展,1978年达到365元。改革开放后,山西人均水平提高的速度明显加快,1988年超过1000元,1998年超过5000元,2004年超过10000元,2018年山西人均GDP达到45328元(按2018年平均汇率计算为6850美元),达到中等偏上收入国家水平。

二、供给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共同发力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山西坚持巩固加强第一产业、优化升级第二产业、积极发展第三产业,三次产业结构在调整中不断优化,农业基础地位更趋巩固,工业逐步迈向中高端,服务业成长为山西经济第一大产业,经济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不断增强。建国初期,山西产业基础薄弱且单一,以农业为主体的年代却难以满足人们的温饱需求,工业结构单一、技术落后。随着工业化进程不断推进,逐步形成了门类齐全且具有山西特色的现代化工业体系。近年来,山西实施一系列加快服务业发展的重大政策举措,第三产业持续较快发展,增加值占比不断提高。

三次产业结构深刻变化,服务业撑起山西经济半壁江山。1958年,第二产业增加值首次超过第一产业,山西进入主要依靠工业推动经济发展的阶段,2015年,第三产业增加值超过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超过50%,服务业“压舱石”、“稳定器”作用开始显现,三次产业协同拉动经济增长的局面形成。1952-2018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山西GDP的比重从24.2%升至53.4%,提高29.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从17.2%升至42.2%,提高25个百分点;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从58.6%降至4.4%,下降54.2个百分点。三次产业就业结构发生明显变化,服务业就业蓄水池功能日趋明显。2018年末,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占比为43.2%,比1952年末上升36.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就业人员占比为23.2%,上升16.6个百分点;第一产业就业人员占比为33.7%,下降52.6个百分点(见图3)。

图3 三次产业增加值及就业人员占比变化情况(%)

农业基础地位更加巩固,由单一种植业为主的传统农业向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转变。建国初期,山西农业发展以种植业为主,产品种类单一,发展不平衡。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取消农业税到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等,随着国家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出台,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现代农业体系初步建立和完善。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中,农业比重由1952年的92.2%下降至2018年的61.3%,林、牧、渔业比重分别由0.9%、6.9%和0%提高至2018年的6.8%、24.8%和0.5%。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2018年山西农作物机耕、机播和机种面积分别占总播种面积的74%、70%和50%,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稳定在95%以上。

工业发展从“一穷二白”向中高端迈进,门类齐全、独立完整、有较高技术水平的现代工业体系逐步建立。1952年,山西工业增加值仅2.3亿元,1978年也只有48.1亿元,1985年突破100亿元,2003年突破1000亿元,2018年达到5952.6亿元。截至2018年底,山西规模以上工业涵盖40个大类、157个中类。近年来,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强力推动,工业经济多个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工业发展质量明显提升。2018年,规模以上工业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14%,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9.8%。2017-2018年,新能源汽车和高端装备制造业年均分别增长96.8%和35.8%。

服务业层次不断提升,现代服务业、新兴服务业迅猛发展。建国初期,服务业作为“非生产部门”,发展相对滞后,主要以批发零售、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为主。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需求快速增长,现代服务业蓬勃兴起,发展势头迅猛。顺应居民消费升级的大趋势,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等幸福产业发展方兴未艾。2013-2017年,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年均名义增长8.7%,其中,2017年名义增长13%。1985年全省国内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分别为360万人次和5000万元,2018年分别达到70377.6万人次和6728.7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7.3%和33.4%。新兴服务业发展迅速,以互联网及相关服务、信息技术、商务服务等为代表的营利性服务业蓬勃发展,近年来一直保持两位数高速增长。2018年,山西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增长25.8%。

三、需求结构持续改善,投资消费协同拉动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省委省政府深入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增强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力,内需与外需、投资与消费失衡状况显著改善,经济增长逐步转向依靠消费、投资协同拉动。

内需贡献不断提升,消费日益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建国初期,乃至很长一个时期,山西经历了居民消费水平低、投资资金匮乏到重生产轻流通、重投资轻消费的较长历程。进入新世纪,全国经济进入快速增长期,宏观调控作用进一步发挥,新一轮投资热潮再次出现,至2012年资本形成率高达68.3%,最终消费率则下降至45.2%。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深刻分析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不断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完善促进消费的体制机制,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坚持扩大内需尤其是把扩大消费作为主要着力点,努力实现消费、投资协调拉动经济增长。2017年,最终消费率为56.4%,比2012年上升11.2个百分点;资本形成率为46.1%,下降22.2个百分点。2013-2017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达到63.9%。

消费结构持续升级,新兴消费发展壮大。随着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持续改善,从解决温饱到总体小康,正在向全面小康迈进。70年来,山西居民消费升级步伐不断加快,消费形态从基本生活型转向发展享受型,消费品质从中低端转向中高端,服务消费比重不断提高。2017年山西城镇和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分别下降至23.1%和27.4%,分别低于全国5.5个和3.8个百分点;2017年山西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中,医疗保健、教育文化娱乐、交通和通信支出占比分别为11.3%、10.9%和10.8%,比2012年分别提高0.3、1.6和0.1个百分点。居民消费不断升级,物质消费由低端迈向中高端,从上世纪80年代的自行车、缝纫机、手表“老三件”到90年代的彩电、冰箱、洗衣机“新三件”,再到新世纪移动电话、计算机和汽车成为消费新宠。2018年年末,全省移动电话用户、宽带接入用户和民用汽车保有量分别为3961.5万户、991万户和655.3万辆,比2012年分别增长43.3%、96.3%和76.6%。

投资结构不断改善,投资关键性作用持续发挥。建国以来,投资不但在支撑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关键性作用,也对产业结构调整产生了重要影响。2018年,第三产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的比重为58.7%,比1952年提高27.9个百分点;第一产业投资占比为3.9%,提高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投资占比为37.4%,降低30.9个百分点。近年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短板领域投资不断加大,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提升供给质量支撑作用明显增强。2018年,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20.8%,快于全省固定资产投资15.1个百分点,占全省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为11%,比2015年提高7.3个百分点。工业技改投资增长20.9%,快于工业投资13.2个百分点,占工业投资比重为30.8%,比2015年提高20.3个百分点。

  四、城乡协调发展,城镇化稳步推进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户籍制度改革等系列政策推动下,山西城镇化进程显著加快,逐步实现了由城乡分割向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转变,城乡发展协调性显著增强。

城镇化水平明显提高,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扎实推进。70年来,随着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和工业化逐步推进,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改革开放前,山西绝大部分人口居住在农村,1952年城镇化率仅为9.38%,1978年也只有19.18%,26年的时间内仅提高9.8个百分点。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1978-2018年,城镇化率由19.18%提升至58.41%,提高39.23个百分点。近年来,省委、省政府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注重提升城镇化质量,执行各类引进人才政策,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加快。2018年末,山西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40.85%,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的差距缩小到17.56个百分点。随着产业发展向城市集中,城镇吸纳就业能力增强。2018年,全省城镇新增就业55.7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40.9万人(见图4)。

图4 1952-2018年山西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变化情况

乡村发展呈现新面貌,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逐步形成。70年来,全省统筹城乡发展,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2018年末,全省共有乡镇综合文化站1196个,农村文化活动场所2.8万个,农村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2.1万人。同时,全省广播人口覆盖率98.8%,电视人口覆盖率99.6%,基本达到全覆盖。

  五、所有制结构不断完善,民营经济快速发展

  新中国成立70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不断完善,山西坚持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社会生产力得到解放和发展。

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持续推进,国企素质和竞争力不断增强。新中国成立以来,国有企业经过“放权让利”、“抓大放小”、“公司制股份制”等一系列改革,实现了从绝对垄断到合理布局的战略性调整,继续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018年,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增加值占比为54.4%。

民营经济2快速发展,不断焕发生机活力。改革开放以来,山西民营企业在促进增长、扩大就业、增强活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近年来,我省坚持“简政放权、放管结合”,推出了一系列鼓励、支持、引导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政策举措,极大激发了市场活力。2018年末,山西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8149.97亿元,名义增长11.6%,占GDP比重为48.5%,规模持续攀升;民营工业企业利润增速达32.5%,高质量发展顺利推进;民营经济上缴税金占全省税收收入的67.1%,成为山西财税收入的主要来源(见图5)。

图5 山西民营企业及个体户税收增长情况

新达规民营企业培育户数为1701户,比上年增加96户,民营企业及个体工商户数量为204万户,同比增长11.4%,市场活力激发,民营市场主体大幅增加;民营经济主体数量占到市场主体总数的94%以上,民营企业及个体工商户从业人员占到全省城镇从业人员的65%左右,民营经济成为吸纳社会就业的重要渠道。同时,山西民营经济从起步时技术含量低的资源型产业,到现在进军汽车、医药等技术含量高的高端制造业,走过一条艰辛的创业创新之路。如今,“互联网+”使传统产业“洗心革面”,新兴产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民营企业更加重视技术和创新。2018年,民营科技企业数量达到810家,比2017年增加228家,增长39.2%;全省企业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为6866件,比2017年增加787件,增长12.9%。随着证监会和上交所正式发布实施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相关业务和配套指引,科创板正式开闸,科技创新型民营企业将迎来新的“春天”。

六、收入分配结构逐步改善,居民收入持续增长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山西始终坚持不断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持续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和保障水平,不断壮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完善税收调节机制,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努力实现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

居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国民收入分配关系逐步改善。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山西按照“两个同步”的要求,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努力实现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不断提高。2017年,山西政府、企业、个人三者所得比例分别为16.7%、35.5%和47.8%,个人所得和政府所得分别比2012年上升4.2和0.4个百分点,企业所得下降4.6个百分点。

  居民收入来源多元化,财产性收入占比不断提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逐步破除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在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基础上,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城镇居民收入来源由单一的工薪收入转为多种收入来源并存。2018年,山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工资性收入占比下降至59.8%,财产净收入提高到7.4%。随着农村外出务工的增加,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增长较快。2018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工资性收入和转移净收入占比分别提高到48.8%和23.4%;财产净收入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占比提高到1.6%。

收入差距问题有所缓解,脱贫攻坚成效显著。山西不断完善强农惠农政策,加大对贫困地区的财力支持,城乡收入差距不断缩小,农村贫困状况得到极大改善。1978-2018年,山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快于城镇居民0.3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收入增长总体上快于城镇居民。党的十八大以来,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倍差由2013年的2.80下降至2018年的2.64。

70年披荆斩棘,70年天翻地覆。山西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取得了重大进展,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显著提升,内生动力不断增强,为迈向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展望未来,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推动山西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和转型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南,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解放思想,坚定不移走改革开放之路,聚焦建设“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示范区”、打造“能源革命排头兵”和构建“内陆地区对外开放新高地”三大战略目标,全省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必将实现山西经济高质量发展,谱写新时代山西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发展新篇章。

(1)国家统计局成立于1952年,经过长时间的实践,逐步建立起国民经济核算制度。

(2)目前,国家层面尚未制定出台有关民营经济的分类标准。山西省确定的民营经济范围是:除国有及国有控股、外商和港澳台独资及控股以外的其他各种所有制经济(包括个体户)。

-------------------------------------------------

伴随着历史前进的步伐,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70华诞。70年来,人民共和国在前进中不断发展,中华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迅速崛起,日益壮大强盛。同样,山西这块古老的黄土地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空前发展,一个富有生机、充满活力的新山西在共和国逶迤而又气势磅礴的历史画卷上,浓墨重彩地画下了绚丽多彩、光辉灿烂的一页。

一、经济发展大幅跨越,综合实力显著提升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山西,经济基础十分薄弱。1952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仅16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仅116元。经过70年的不懈努力,全省国民经济总量不断扩大,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加快,总体实力和人均水平都大大提高。2018年,全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818.1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1952年增长183.1倍,年均增长8.2%;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5328元。改革开放40年,为全省经济快速发展奠定了强大基础,1979-2018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5%(全国9.4%)。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转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山西经济连续迈上新台阶。2012-2016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均在1.2万亿元以上;2017年,地区生产总值迈上1.5万亿,达到15528.4亿元;2018年再上新台阶,达到16818.1亿元,增长6.7%。

随着经济大幅跨越,全省财政收入大幅增长,财政支出结构日益合理,不仅有效发挥了宏观调控功能,同时为实现全省经济转型、民生大幅改善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1949年,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47.5万元,2018年达到2292.7亿元,首次突破“两千亿”大关。财政支出规模持续扩大,由1949年的799万元增至2018年的4283.9亿元。

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供给水平不断提高

70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山西由贫穷落后的农业主导经济转变为三次产业协同发展。全省三次产业比例由1952年的58.6:17.2:24.2演进为2018年的4.4:42.2:53.4。第一产业大幅降低54.2个百分点,第二、三产业分别上升25.0个和29.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成为拉动全省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

农业基础地位稳固,特色农业日趋壮大。新中国成立初期,农产品供给是影响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重要问题。经过70年发展,农林牧业各类产品得到空前发展,不仅品种丰富,产量同时达到了一个全新的水平。全省粮食产量从1949年的26亿公斤增加到2018年的138亿公斤,增长4.3倍,是历史第二个高产年。全省肉类总产量已达到93.1万吨,禽蛋产量达到102.8万吨,奶类产量达到81.1万吨,分别是1978年的6倍、26.4倍和48.1倍。农业经济从单一的粮食生产变为粮食和多种经济作物并重。从播种面积看,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的比例从1949年的95.1:4.9发展为2018年的88:12,粮食种植比重下调了7个百分点。从产值构成情况看,1978年种植业总产值中,粮食与经济作物的比重构成为75∶25,到2018年已调整为40∶60,经济作物产值占种植业总产值的比重上升了35个百分点。

工业经济快速发展,新兴产业不断成长。70年来,山西工业实现了由技术含量低、门类单一的传统工业向技术密集、门类齐全转变,2018年,全省工业拥有40个行业大类157个行业中类,工业体系更趋完备壮大。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成倍增长。2018年,全省原煤、焦炭、生铁、发电量、水泥分别比1949年增长345.9倍,1233.2倍,1160.3倍,5145倍,3125.3倍。其中,原煤产量居全国第二,焦炭产量全国第一,粗钢、钢材全国第五,发电量全国第九。党的十八大以来,新兴工业经济进入加速发展时期,新产品快速增长。2012-2018年,新能源汽车从无到有,2018年产量达到43778辆,太阳能电池产量由26.2万千瓦提高到349.3万千瓦,手机产量由1517万台提高到1979.4万台,煤层气产量达到51.2亿立方米,居全国第一。

能源生产规模化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煤炭外调量贡献巨大。1982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建设山西能源基地的战略决策,经过持续不断的建设,山西能源基地在全国能源供应中发挥了生力军的作用,为全国经济高速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源,为全国经济发展、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改善人民生活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性贡献。70年间,山西累计生产原煤192亿吨,外调煤炭辐射全国2/3以上省份。与此同时,全省能源生产规模化现代化生产水平极大提升,已经形成了4个年生产能力亿吨级和3个5000万吨级以上的煤矿企业。值得一提的是,从2016、2017年开始,按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特别是国发〔2017〕42号文件下发以来,山西按照“建设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示范区,打造能源革命排头兵,构建内陆地区对外开放新高地”要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能源供给、消费、技术、体制革命和国际合作,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步伐,有效提升了供给质量。2018年,全省退出煤炭过剩产能3090万吨,三年累计退出8841万吨;退出焦化过剩产能691万吨,化解钢铁过剩产能225万吨,关停煤电机组203.3万千瓦;煤层气地面抽采量占到全国90%以上;新能源发电装机占全省电力装机比重突破30%,能源革命排头兵建设正在迈出坚实步伐并向纵深发展。

服务业引领经济发展,现代服务业成为增长主力。2018年,全省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8988.3亿元,按不变价格比1952年增长309.9倍,年均增长9.1%。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加快。2015年,服务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首超第二产业,成为全省经济第一大产业。2018年服务业对地区生产总值贡献率达71.7%,高于第二产业45.1个百分点,比1978年提升59.0个百分点。党的十八大以来,山西加快金融业、现代物流、康养等现代服务业发展,努力补齐新兴服务业短板。旅游业在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提高群众生活品味和质量等方面,显现出日益强大的作用。全省旅游总收入2018年达6728.7亿元,1985年仅为0.48亿元,增长14017.1倍。

消费市场日益繁荣,新模式新兴业态竞相发展。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市场发展不断繁荣,超市、便民店、专卖店、购物中心、仓储式商场、网上购物、自动售货等新型商业业态竞相发展,大型综合商厦不断涌现,一流的设施、丰富的商品、优质的服务相得益彰。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1949年的1.7亿元增至2018年的7338.5亿元,年均增长12.9%。商品和服务类电子商务交易快速发展,2018年达到19319.0亿元。

三、投资结构持续优化,基础支撑更加坚实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山西在固定资产有效投资不断扩大的同时,投资结构持续得到改善。投资结构的改善,不仅促进了全省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持续调整和优化,同时成为新时代以来进一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动力。

投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民间投资占据主导地位。一、二、三次产业投资结构由1949年的0.1:84.1:15.8变为1978年的0.8:61.4:37.8,再变为2018年的3.9:37.4:58.7,二产投资比重持续下降,三产比重持续上升。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新兴产业投资进入快车道,2018年,全省新能源汽车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2倍,电器机械和器材制造业投资增长2.7倍,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投资增长76.1%,均显著快于固定资产投资。在投资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的同时,民间投资逐步占据了主导地位。2008年,全省民间投资所占比重为48.4%,到2018年,民间投资所占比重提高到54.2%,民间投资逐步占据了主导地位。

基础设施投资补短板投入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规模空前。经过70年持续不断的投资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和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基础设施投入不断加大,1978-2018年全省全社会投资中,基础设施投资累计完成24630.3亿元,基础设施建设规模空前。交通设施建设成效显著。2018年,全省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4.3万公里,是1978年的4.5倍;高速公路从无到有,2018年底,全省已建成高速公路5605公里,比1995年增长58.6倍。2018年,太原武宿机场新开通3条洲际航线,年旅客吞吐量超过1300万人次,进一步巩固了全国大型繁忙机场地位。邮电通讯加速发展。2018年,全省完成邮政行业业务总量94.1亿元,比1978年增长140.6倍。快递业务市场规模迅速扩大。全省完成快递业务量由1988年的153万件增至2018年的30333万件,年均增长19.3%。移动电话、互联网宽带从无到有,由上世纪90年代的奢侈品变成现在生活中的日常用品。2018年,全省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数达991万户。

四、对外开放步伐加快,合作空间不断拓展

直到改革开放前,山西只有少量对外贸易,基本处于相对封闭落后状态。改革开放后,山西积极适应经济全球化、加入WTO以及国际产业资本加速转移的新形势,不断扩大对外开放,持续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山西着力构建内陆地区对外开放新高地,深度融入国家开放“大战略”,持续建设“大都市”,不断构建“大通道”,积极打造“大平台”,全力培育外贸“新主体”。重点服务业企业勇于“走出去”开展国际战略投资,积极“引进来”强化本地技术和管理水平提升,太原煤炭交易中心等一批产业发展服务平台逐步成型,服务业外向型经济格局开始显现。

进出口规模不断扩大。1949年,山西直接出口额只有145万美元,经过40年改革开放的不断积淀,全省进出口规模稳步扩大。2012-2018年,全省进出口额从150.4亿美元增加到207.7亿美元。高附加值产品出口占比不断提升,2018年,机电产品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42.7%。目前,山西与5大洲27个国家开展主要贸易关系,新增国际友好城市(省、州)6对,开行中欧(中亚)班列50列。

利用外资从无到有,快速增长。党的十八大以来,山西积极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不断改善投资发展环境,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实行“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利用外资规模迅速扩张,领域不断拓展。1985-2018年,全省累计实际利用外资384.1亿美元。与此同时,全省利用外资质量不断提升,外商投资领域从一般制造业向高技术产业和金融、保险等服务业全面拓展。

五、民生事业不断改善,需求层级不断攀升

70年来,山西始终把民生改善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20世纪80年代,居民生活从贫困走向温饱,90年代逐步迈向小康,20世纪末全省总体平均生活水平跨进小康社会的初级阶段。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大踏步迈进。

居民收入大幅度增长。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52年的126元增长到2018年的31035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54年的75元增长到2018年的11750元。

居民消费持续增长,消费结构发生质的飞跃。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由1952年的93元增加到2018年的19790元,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由1954年的70元增加到2018年的9172元。70年来,人民生活品质和品味不断提升。餐桌食品充裕丰富,服装服饰从单一化走向多姿多彩和个性化,手机、互联网的普及使人们日常交往变得更加快捷,家用轿车、旅游、文化娱乐、教育和健康养生等品质消费持续升温,居民居住环境极大改善。

六、科教文卫蓬勃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日益加强

科技创新成绩斐然。新中国成立初期,山西的科技工作一片空白,科研机构寥寥无几,新中国的诞生成为山西科技事业腾飞的起点。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70年来,全省科技投入不断加大,科技队伍不断壮大,科技成果不断涌现。党的十八大为科技创新再次插上了腾飞的翅膀。2017年,全省R&D经费投入总量为148.2亿元,是2000年的15倍,年均增长17.3%。2018年,专利申请数为27106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9395件,占专利申请数的比重超过1/3,达到34.7%。

教育事业为社会进步提供人才基础。“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才是社会进步的最基础源泉。1949年,山西仅有一所高等学校,中等专业学校42所,普通中学34所,小学20073所,各类学校在校学生总数103.3万人,仅占全省总人口的8.1%。2018末,全省普通高等学校83所,比1949年增加82所,中等职业教育学校442所,普通中学2299所,增加2265所;各类学校在校学生总数637.6万人,是1949年的6.2倍;全省普通本专科招生22.4万人,在校生76.6万人,毕业生21.7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8.5%。

文化、体育长足发展。2018年,全省公共图书馆128个,比1978年增加67个;博物馆152个,比1978年增加137个。出版报纸60种(不含高校校报)19.8亿份,各类杂志201种、2259万册,各类图书出版3304种、10174万册。截至2018年末,全省共有文化馆130个, 文化站1409个,农村文化活动场所2.8万个;专业艺术表演团体665个;广播电视台119座,电视台2座,调频转播发射台200座,一百瓦以上电视转播发射台174座。体育事业成效显著。2018年年末全省有体育场101个,比1953年增加100个;体育馆96个,比1958年增加95个。全年运动员在国内外重大比赛中获金、银、铜牌分别为103枚、104枚和122枚(包括非奥运项目比赛)。销售中国体育彩票42.8亿元。

卫生服务体系日臻完善。2018年,全省卫生机构(不含村卫生室)由1949年的1262个增加到1.4万个;卫生机构床位数由1949年的917张增加到20.8万张;卫生技术人员由1949年的4989人增加到24.1万人。

森林覆盖率明显提高。1949年,全省仅有天然林551万亩,森林蓄积量1037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仅为2.4%,远低于当时全国8.6%的平均水平,属于全国严重的缺林少绿省份。2010年全省森林覆盖率18.0%,比新中国初期提高15.6个百分点;2018年达到20.5%,比2010年的森林覆盖率提高2.5个百分点,提升幅度全国领先。

节能降耗取得突出成效。“十一五”、“十二五”期间,全省单位GDP能耗分别累计下降22.7%、19.3%,均超额完成目标;2016-2018年累计下降10.4%,完成“十三五”下降目标的67.8%。

70年披荆斩棘,70年风雨兼程。回首过去,山西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自强不息,奋力开拓,在这块古老的黄土地上描绘出了一副奋发图强的光辉画卷,谱写了一曲催人奋进的壮丽乐章。展望未来,3700万三晋儿女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他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他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和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工作座谈会精神,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结合作为经济工作主线,改革创新,奋发有为,不断拓展转型发展新局面,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宏伟目标而不懈奋斗!

-------------------------------------------------

  7月份,阳泉市经济总体呈现低位运行态势,工业经济平稳增长,金融存贷款持续增加,市场物价温和上涨,进出口总额增长加快;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出现回落,限上消费持续负增长,经济运行质量有待提升。

  一、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一)工业经济平稳增长

  7月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7%,1-7月同比增长1.8%,比上半年末回升0.1个百分点。

  从主要行业看,1-7月,建材、新能源发电和化工行业增长较快,同比分别增长27.5%、33.8%和27.8%,分别拉动全市增长1.6、0.4和0.4个百分点;炼焦、有色金属下降较大,同比分别下降12.3%和10.4%,负拉动全市增速0.1和0.5个百分点。

  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业增加值增长22.2%,占全市工业增加值比重8.1%。

  分县区看,1-7月,除城区负增长38.5%外,其余县(区)均程度不同实现增长。矿区增长3.1%,拉动全市增长1.3个百分点;郊区区域增长9.6%,拉动全市增长1.5个百分点,其中,郊区增长10.9%,拉动全市增长1.4个百分点,开发区增长2.2%,拉动全市增长0.1个百分点;平定增长0.2%,拉动全市增长0.03个百分点;盂县增长6.6%,拉动全市增长1.2个百分点。

  从主要产品产量看,1-7月,全市原煤产量2878.6万吨,增长1.2%;全市洗煤产量871.3万吨,下降18.6%;焦炭产量下降6.9%;发电量增长25.6%。

  截至7月30日,环渤海动力煤价格指数报收577元/吨,环比下跌0.2%。7月份全国电煤价格指数为488.13元/吨,环比下降0.8%。

  截至2019年7月29日,中国太原煤炭综合交易价格指数为138.24点,环比下跌1.1%。其中:动力煤指数119.38点,环比下跌0.5%。

  7月份,全省统一的PPI煤炭类指数当月为96.31%,累计为97.88%。7月份,氧化铝售价2683元/吨,同比增长6.2%;铝锭售价11777元/吨,同比下降0.5%。

  (二)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回落

  1-7月,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1%,增速比上半年回落4.7个百分点。增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7%)2.6个百分点。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下降13.1%。

  1-7月,第一产业完成投资增长9.1%,拉动全市投资增长0.1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完成投资下降3.5%,负拉动全市投资增长1.3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完成投资增长7.2%,拉动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3个百分点。三次产业投资结构为1.8:36.3:61.9。

  从工业投资和基础设施投资来看,1-7月,全市工业投资同比下降3.5%,较上月末回落5.4个百分点;基础设施投资完成投资同比增长7.9%,拉动全市投资增长2.2个百分点。

  分县(区)看,平定、矿区增速下降,同比分别下降17.8%和7.7%。盂县、郊区、城区、开发区保持增长,同比分别增长48.2%、23.7%、5.5%、0.4%。

  全市在库项目446个,开复工项目343个,开复工率为76.9%,其中:投资项目391个,开复工项目303个,开复工率为77.5%;房地产项目55个,开复工项目40个,开复工率为72.7%。

  (三)限上消费增速回落

  1-7月,全市限额以上单位消费品零售额实现32.7亿元,同比下降3.1%,增速较上月末回落1.5个百分点,增速较全国(4.6%)低7.7个百分点,较全省(1.9%)低5个百分点。

  从销售单位所在地看,1-7月全市城镇市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4.6亿元,下降4.7%。乡村市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8.0亿元,增长1.9%。

  从消费形态看,全市实现商品零售31.7亿元,下降3.5%;餐饮收入0.9亿元,增长9.9%。

  分县(区)看,矿区、城区、盂县均为负增长,同比分别下降16.8%、6.0%和4.4%;平定、开发区、郊区同比分别增长11.7%、4.1%、0.8%。

  在限上商品类值中,零售额占比较大的汽车类、石油及制品类仍呈下降趋势,同比分别下降4.1%和7.7%。实现增长的商品类别中,烟酒类增长最快,同比增长24.9%。

  (四)财政收入呈回落态势,金融存贷款持续增加

  7月份,全市财政总收入完成7.9亿元,下降21.3%;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3.7亿元,下降15.9%。

  1-7月,全市财政总收入实现77.9亿元,下降2.1%,较上半年末回落2.8个百分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38.4亿元,增长3.3%,较上半年末回落2.6个百分点,增速较全国(3.1%)高0.2个百分点,较全省(10.9%)低7.6个百分点,列全省第 10位。其中税收收入完成27.1亿元,下降2.8%;非税收入完成11.3亿元,增长21.9%。

  1-7月,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达到72.3亿元,增长18.4%。涉及GDP核算的八项支出为52.6亿元,增长8.0%,其中科学技术支出、城乡社区支出增长迅速,同比分别增长41.7%和32.1%。节能环保支出下滑明显,同比下降52.0%。

  截止7月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1677.3亿元,较年初增加98.2亿元;贷款余额1066.5亿元,较年初增加29.3亿元;存贷比为63.6%。

  (五)市场物价温和上涨

   1-7月,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7%,涨幅比全国(2.3%)高0.4个百分点,较全省(2.5%)高0.2个百分点。八大类商品和服务项目价格全部呈现上升态势,其中医疗保健、食品烟酒类增长较快,同比分别上涨5.4%和4.3%个百分点;交通通信类增长最慢,同比上涨0.2%。

  (六)进出口总额增长加快

  1-7月,全市海关进出口总额完成44587万元,增长10.9%,增幅较上月回升4.1个百分点。其中,出口完成27137万元,增长20.7%;进口完成17450万元,下降1.6%。

  (七)货运量、用电量双下降

  7月份,全市完成铁路货运量397.3万吨,下降1.2%;其中煤炭发运389.3万吨,下降1.3%。1-7月,全市完成铁路货运量2521.8万吨,下降5.4%;其中煤炭发运2484.4万吨,下降5.3%。

  1-7月,全社会用电量为47.8亿千瓦时,下降0.6%。分三次产业看,第一产业用电量为2403万千瓦时,同比增长1.2%;第二产业用电量为36.0亿千瓦时,下降4.4%,其中工业用电量为35.7亿千瓦时,下降4.6%;工业用电量中,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用电量为12.0亿千瓦时,下降22.6%;第三产业用电量为7.4亿千瓦时,增长14.5%。城乡居民生活用电为4.2亿千瓦时,增长11.0%。用电结构为0.5:75.3:15.4:8.8。

  二、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一)工业主导行业增长乏力

  今年以来,工业主导行业煤炭、炼焦和冶金的负增长,导致全市工业经济增长乏力,1-7月,全市煤炭、冶金、炼焦三大行业同比分别下降3.2%、10.4%、12.3%,合计负拉动全市增速2.8个百分点。

 (二)投资增速回落需关注

1-7月,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1%,增速比上半年回落4.7个百分点,尤其是从去年5月份以来工业行业投资持续负增长,降幅虽然在逐步收窄,但稳增长的基础仍不牢固。1-7月,工业投资同比下降3.5%,增速较上月回落5.4个百分点。

 (三)汽车类及石油制品类对全市影响加大

  1-7月,限额以上单位汽车类实现零售额10.2亿元,同比下降4.1%;石油及制品类实现零售额7.0亿元,同比下降7.7%。汽车类及石油及制品类占全市限额以上单位消费品零售额的比重为54.0%,两类占比较大商品零售的变化,对全市消费品市场有较大的影响。

  三、下一步工作的建议

 (一)稳定重点行业生产,力促工业增速回升

  根据市场价格和原材料价格,合理调配企业内部产品的生产比例,紧抓黄金生产期稳定生产,及时弥补因停限产问题造成的效益损失,促进工业经济稳健回升。

  (二)落实招商引资工作精神,紧抓项目进展

  加快落实全市招商引资大会精神,围绕新出台的招商引资考核办法推进落实,在学习海安、安庆等市发展经验的同时,也要根据全市的资源发展情况确定招商重点行业和方向,制定专人负责重大项目,并及时跟进项目进展情况,定期召开重点项目协调会,各方助力,缩短项目落地时间。

  (三) 关注新消费,培育新热点

  积极培育新商业模式经济增长点,关注居民消费方式和消费习惯的变化,加强健康养老消费、教育消费、休闲旅游消费、文化体育消费、医疗保健消费等新型消费引导,各商场要加大对这些新型消费产业的投入力度,通过提升服务品质,增加服务供给,以服务消费的快速增长带动相关实物商品的增长,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做到线上线下共同发展,促进全市消费品市场持续健康发展。

【本文来源:本文摘编自公开信息,由亿邦开发的自动化写作机器人Ebrun Go整理输出,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错漏欢迎联系run@ebrun.com 沟通处理,如转载,请注明源头,并自负法律责任。】

【版权提示】亿邦动力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run@ebrun.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已点赞

+1

{{ praise_text }}

好文章,值得被更多人看到

广告

下一篇

有赞冷面:社交电商的新机会在哪?

有赞商家运营负责人冷面发表了《社交电商新机会:百度、快手、分销》的主题演讲。

快手 微信 品牌商 财报

2019-09-02 15: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