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利润同比下降10%
作者:亿邦动力网 文章来源:亿邦动力网
2018-10-29 15:00

10月29日消息,北京市统计局公开数据显示:1-3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利润同比下降10%。
以下为数据公告原文:
1-3季度,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5553.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8.6%;实现利润总额1248.3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10%。
分经济类型看,国有企业实现利润总额362.6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24.8%;股份制企业实现利润总额283.5亿元,同比下降11.9%;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实现利润总额601.9亿元,同比增长3.2%。
分规模看,大中型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086.5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12.4%。
分行业看,在39个工业行业大类中,18个行业利润实现同比增长。其中,医药制造业实现利润总额152亿元,同比增长14.2%;汽车制造业实现利润总额312.4亿元,同比增长2.1%;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实现利润总额77.2亿元,同比下降 36.6%;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实现利润总额385.4亿元,同比下降24.3%。
截至3季度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应收账款4546.6亿元,同比增长6.4%;产成品资金943.4亿元,同比增长6.1%。
规模以上工业利润累计增速
单位: %
附注:
一、统计范围
2010年以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指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及以上的法人工业企业;2011年开始,调整为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法人工业企业。
二、采集渠道
规模以上工业法人单位按照《工业统计报表制度》要求,如实填报统计报表,通过统计数据采集平台上报统计数据。北京统计部门经过审核,汇总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统计数据,经国家统计局统一审核评估后对外发布。
此外,北京市日前还公布了以下关键数据:
改革开放40年,我国商业流通领域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市消费品市场发展更是优于全国水平,目前全市消费品市场规模超过万亿元,消费结构不断升级,商品销售方式越来越多元化,消费品市场对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发挥了积极、重要的作用。
一、消费品市场发展经历四个阶段
根据1978年以来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以下简称零售额)增速和商品销售结构变化,可将我市消费品市场发展分为四个阶段(见图):
(一)第一阶段(1978-1989年):市场波动期
改革开放后,消费品市场在经历了长期商品匮乏后,居民消费需求迅速膨胀,消费品市场呈现波动特征,年增速最高达到35.5%(1988年),最低为6.2%(1982年)。这一时期,彩电、冰箱和洗衣机等用类商品开始受到追捧,消费结构实现第一次升级。期间,零售额由1977年的40.4亿元增加到1989年的294.8亿元,平均每年增加21.2亿元,年均增长18%。其中,吃穿类商品平均每年增长16.4%,占零售额的比重由1977年的61.6%下降到1989年的52.3%,降低9.3个百分点;家电等用类商品年均增长20.6%,所占比重1989年达到45.5%,比1977年提高了10.4个百分点。这段时期消费品市场的波动主要受到居民对商品短缺时期消费需求的一种补偿,以及物价上涨较快等的影响。
(二)第二阶段(1990-1998年):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进入上世纪90年代,特别是1992年开始,全国零售市场正式对外开放,我市商业消费环境极大改善。这一时期,居民对彩电、冰箱、洗衣机的需求已经基本满足,空调、电脑、钢琴、健身器材等消费品逐渐受到青睐,消费结构实现第二次升级。零售额由1990年的345.1亿元增加到1998年的1373.6亿元,平均每年增加119.9亿元,年均增长18.6%。其中,吃穿类商品平均每年增长15.6%,占零售额的比重1998年降为41.3%,比1989年降低11个百分点;用类商品年均增长21.3%,比重提高10.1个百分点。
(三)第三阶段(1999-2007年):市场发展逐步稳定
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消费需求平稳增长,零售额增速基本在10-15%之间波动,1999-2007年,零售额由1509.3亿元增加到3835.2亿元,平均每年增加273.5亿元,年均增长12.1%。这一时期我市经济快速发展以及我国加入WTO后相关产业政策的开放,使得人们消费能力大大提升,市场也有更丰富的商品可供消费。2000年以来,以住房、汽车、手机为代表的第三次消费结构升级开始,吃穿类等刚性消费需求比重进一步降低。期间,吃穿类商品平均每年增长9.7%,比重降低6.5个百分点,汽车消费的迅猛增长带动石油等烧类商品比重提高5.5个百分点,达到8.6%。这个阶段消费结构升级极大推动了消费增长。
(四)第四阶段(2008年至今):市场转型升级
2008年以来,消费品市场增速开始回落,逐渐进入调整阶段。随着技术进步和4G网络的普及,手机消费从耐用品变为快消品;家电市场处于饱和,居民家庭耐用消费品以更新换代为主。2008-2017年,零售额平均每年增加774亿元,年均增长11.7%,其中,信息、文化相关消费品在零售额中的地位提升,在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企业中,通讯器材类和文化办公用品类零售额占限上零售额的比重分别提高了9.7个和1.7个百分点。这一阶段消费品市场基本实现了第三次消费结构升级,汽车、手机等商品对消费品市场带动作用明显减弱,零售额增速逐步回落,特别是2013年以来零售额增速均呈1位数增长,2017年为5.2%。与此同时,居民服务性消费增长较快,居民消费需求逐渐由商品性消费转向服务性消费。
图 1978-2017年我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总量和增速
单位:亿元,%
二、消费品市场呈现四大变化
(一)市场规模从几十亿元到万亿元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市零售额呈阶跃式增长。1978-1984年, 经过了6年时间,零售额由近50亿元进入百亿元;1984-1988年,4年间零售额增加了100多亿元,达到200亿元;然后经过两个4年时间,到了1992年和1996年,零售额分别突破500亿元和千亿元;1996-2002年,6年间零售额增加了1000亿元,达到2000亿元;经过7年后,到了2009年零售额超过5000亿元;此后用6年时间,到2015年零售额突破了万亿元关口。全市零售额实现百亿元-千亿元-万亿元,分别用了6年、12年和19年时间,2017年达到11575.4亿元。
(二)消费热点从百元级到百万元级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市居民消费结构持续升级。上世纪70年代居民结婚的标配是“老三件”——自行车、手表、缝纫机;到80年代中期,市场商品逐渐丰富,居民消费热点开始转向彩电、冰箱、洗衣机等耐用消费品,到90年代初期,普通耐用消费品已经广泛进入家庭,1992年,在城市(镇)居民家庭每百户主要耐用消费品拥有量中,以上三类消费品分别达到101.4台、101.3台和96.1台,居民对普通耐用消费品的需求基本得到满足,家用电脑、高档乐器、健身娱乐器材等商品逐渐受到青睐;90年代末期,随着我国住房制度改革逐步深化,我市住宅销售迅猛增长。从1999年到住宅销售面积最高的2005年,住宅销售面积平均每年递增27.1%。进入21世纪,随着人们消费水平提高,汽车销售高速增长,2001年到汽车限购政策出台的2010年间,全市轿车销售量平均每年增长26.2%。此外,随着技术进步和产能扩大,移动通讯设备不断更新换代,手机销售急剧增长。2000-2017年,在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企业中,通讯器材类零售额平均每年递增34.1%。
(三)零售业态从单一化到多元化
改革开放初期,居民购物基本通过百货店、粮油店、副食店实现。进入上世纪90年代,国外的百货商店、超级市场开始进入我国,特别是1996年我国零售市场正式对外开放后,外资百货店、专卖店、专业店、购物中心、仓储会员店等各种外资零售业态陆续在我市出现,粮油店、副食店逐渐消亡。2000年以后,专业店和专卖店发展越来越快,到2008年其零售额比重已占到全市零售业的一半,此后10年基本稳定在50-55%之间。2017年,百货店占零售业比重降为8.7%,比1998年的53.3%降低了44.6个百分点。近几年,随着网络的广泛普及,网上销售迅速崛起。2017年,网上零售额占全部零售额比重为20.5%,比2014年的16%提高了4.5个百分点。现阶段,线上线下、百货超市、专业专卖店、便利店、折扣店、奥特莱斯、城市商业综合体等零售业态越来越丰富,零售市场的销售方式呈现出多样化特点。
(四)消费区域从内到外
改革开放初期,我市商业网点少,居民消费主要集中在市中心的前门、王府井、地安门鼓楼等三个主要商业区。到上世纪80年代末,西单地区逐渐引领京城消费。进入90年代,随着我国零售市场对外开放以及旧城改造步伐加快,三环附近的国贸、人民大学、公主坟等地逐渐分流了老商业区的客流,使得首都功能核心区零售市场份额大幅下降。1998年我市第二次社会商业普查时,首都功能核心区零售额比重由1987年第一次商业普查时的57.7%降为26.3%,降低了31.4个百分点。进入21世纪,房地产开发明显加快,住宅建设不断向外拓展,新建商业设施随之向外延伸,很多综合性购物中心、奥特莱斯等大型商业设施建在昌平、顺义等城市发展新区,首都功能核心区零售市场份额进一步降低。2017年,城市发展新区零售额比重达到21%,比2000年提高了9.1个百分点,首都功能核心区零售额比重降为18.3%,比2000年下降了8.7个百分点。
回顾过去的40年,我市消费品市场总体规模逐年扩大,消费结构升级在各个发展阶段呈现出不同特点,今后一段时期,随着居民消费需求由商品性消费向服务性消费的转变,全市商品性消费增长将在结构调整中趋于稳定。
-------------------------------------------------
改革开放40年来,投资建设在改变城市面貌、优化产业结构、调整空间布局、改善生态环境和保障社会民生等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随着经济发展阶段的变化以及城市总体规划目标的确定,城市建设从快速扩张转入平稳推进期,全市投资由规模扩张向提质增效的新阶段转变。
一、投资规模扩大,对经济增长形成重要支撑
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看,1978年完成22.6亿元,2017年完成近9000亿元,年均增长18%。其中,第一个十年(1978-1987年)年均增长20.8%,第二个十年(1988-1997年)年均增长21.7%,第三个十年(1998-2007年)年均增长14.5%,第四个十年(2008-2017年)年均增长9.2%,逐步进入提质增效的新阶段。
图 1978-2017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增速
单位:亿元,%
二、投资结构改善,引导产业结构优化
投资结构改善引导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优化。改革开放以来,全市按照中央宏观战略部署,在不断扩大投资总量、推动经济增长的同时,大力调整投资结构,引导优化产业结构。三大产业投资规模由改革开放初期(1978年)的6.3:48.4:45.3调整为2017年的1.1:10:88.9。“三二一”的产业投资格局不断巩固,经济发展稳定性增强。
1.工业投资减量提质发展,带动经济结构转型
1978-2017年,全市工业投资累计完成1万亿元,年均增长12.9%,占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11.4%。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及《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对城市定位的调整,一方面,高耗能工业投资大幅下降。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完成投资占工业投资的比重由2012年的7.4%降为2017年的2.2%。另一方面,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快速增长。2012-2017年,高技术制造业累计完成投资914亿元,占工业投资的比重由20.1%提高至22.5%。高技术制造业投资的快速增长推动了全市以电子信息产业、光机电、现代生物产业为重点的高新技术产业群的形成,和以集成电路制造、装备制造业等为主导的现代制造业体系的发展。
2.新兴服务业不断涌现,提升经济活力
40年来,全市第三产业投资快速发展,累计完成投资7.9万亿元,年均增长20.1%,高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2.1个百分点。
改革开放前20年(1978-1997年),第三产业中交通运输仓储邮电通信业和教育业投资增长较快,年均增速分别为22.8%和27.6%,分别高于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0.9个和5.7个百分点。1998年开始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改革,房地产开发投资快速增长,成为带动第三产业主力军,1998年到2011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年均增长18.8%,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由1998年的不到1/3提高到2011年的超过5成。2012年以来,第三产业中新兴服务业投资增长加快,进一步提升了经济活力。2012-2017年,信息服务业,文体娱乐业,租商服务业投资年均增速超过10%。
三、短板领域发力,带动城市功能完善
改革开放40年来,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和公共服务领域投资快速发展,改变了城市面貌和空间格局,改善了城市环境,提升了城市服务水平。
1.基础设施投资快速增长,服务功能全面提升
40年来,全市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2.5万亿元,年均增长18.4%,高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0.4个百分点,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平均比重为26.7%。
全市道路网络建设大力推进,提升城市硬件设施。40年间,公路累计投资2105.6亿元,年均增长18.9%。截至2017年,全市公路里程达到22226公里,城市道路里程达6359公里,分别比1978年增加2.4倍和2.1倍。逐步推进区域交通格局由“单中心、放射状”向“多节点、网格状”转变。京新、京密、京昆等高速公路先后建成通车,平安大街、崇外大街、阜外大街、万寿路南延等城市干道相继建成,城市路网整体效率和综合通行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
公共交通体系建设加快,改善居民出行环境。1991年到2017年,全市城市公共交通业累计完成投资4536.3亿元,年均增长26%。全市公共交通运营车辆由1978年的2743辆增加到2017年的3.1万辆,增长10.3倍;运营线路由119条增加到908条,增长6.6倍;运营线路长度由1427公里增加到19898公里,其中轨道交通运营线路长度由24公里增加到608公里,分别增长12.9倍和24.3倍。2017年,全市轨道交通客运量37.8亿人次,首次超过公共电汽车客运量。
电、热、气、水等能源领域供给能力大幅提升,满足生活和生产需求。改革开放以来,全市能源领域累计完成投资3789.9亿元,年均增长16.4%,其中,电力、供热、天然气、供水投资增速分别为16.3%、16.7%、15.4%和14.4%。电网供电能力及供电可靠性大幅提高。望京、广渠门、怀柔北、龙潭湖、高碑店等地先后建设220千伏输变电工程。2017年,全社会用电量达到1066.9亿千瓦时,其中城乡居民生活用电218亿千瓦时,分别比1978年增长13.5倍和103.7倍。供热事业快速发展。三环路热力工程、郑常庄燃气热电工程、石景山热力管线工程、高碑店至青年路热力管线工等项目陆续建成,极大地提高了全市集中供热能力。2017年,全市集中供热面积6.5亿平方米,比1990年增长16.7倍。城市天然气事业突飞猛进。2006年北京焦化厂外迁,标志着天然气供应全面替代了历时50年之久的人工煤气供应。陕甘宁天然气进京和陕京二线、三线、四线等外部气源工程顺利完工,天然气使用规模大大提高。2017年,全市天然气供气总量164.2亿立方米,家庭用户达到652.7万户。城市供水能力持续增长。在加强供水、节水、排水各个环节建设力度的同时,对主要河道水系和中小河道进行了综合治理。先后建设了南干渠、东干渠、河西支线、大兴支线等南水北调干线及配套工程,同时不断加强城市供水干线的建设和改造,进一步完善供水管网,自来水供应网络持续拓展。2017年,全市自来水综合生产能力由1978年的每日134万立方米提高至522.1万立方米/日,自来水供水管道长度由2926公里延伸到16105公里。
2.生态环境领域投资加快,城市更加宜居
园林绿化建设成效显著。1991-2017年,全市园林绿化领域投资累计完成357.7亿元,年均增长23.2%。先后建成永定河园博湖等“五湖”相连的生态景观,建成密云、平谷、怀柔等新城滨河森林公园,建成翠湖、长沟、琉璃河等湿地公园。城市环境不断改善,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由改革开放初期(1978年)的5.1平方米/人增加到2017年的16.2平方米/人;城市绿化覆盖率由1978年的22.3%提高到2017年的48.4%。环卫水平逐步提高。1996-2017年,全市环境卫生领域投资累计完成1060.3亿元,年均增长47.3%。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不断提高,平谷、房山、朝阳、丰台等区生活垃圾焚烧厂和南宫、高安屯等餐厨垃圾处理厂相继建成,极大地提高了我市的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全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由2000年的每日6550吨,提高到2017年的每日24341吨,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由2000年的56.4%提高到2017年的99.9%。污水治理能力增强。为改变污水直排的局面,改革开放以来,全市陆续治理了京密引水渠、筒子河、凉水河及南护城河等各水系。污水处理能力不断增强,由1978年的每日23.2万立方米提高到2017年的每日665.6万立方米,增长27.7倍,污水处理率由1978年的7.6%提高到2017年的92.4%,再生水利用量由2005年的2.4亿立方米提高到2017年的10.5亿立方米,增长3.4倍。
3.公共服务投资稳步增长,满足居民美好生活需要
居民居住水平提高。1998年房改以来,我市保障房体系经历多次变革整合,最终形成公租房和具有保障房性质的共有产权房并行的保障房体系。2008-2017年是保障房建设规模迅猛增长的时期,全市累计完成保障房投资6449.5亿元,年均增速为34.2%;竣工面积6303.1万平方米,年均增速为4%;销售面积2976.6万平方米,年均增速为10.3%。2017年末,北京市保障房施工面积4277.5万平方米,是2007年的4.1倍,占全市商品房施工面积的33.9%,比2007年提高24个百分点。
教育、卫生、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领域建设进一步满足居民需要。2003-2017年,教育行业完成投资1432.8亿元,年均增长9.1%,北京工商大学、北京建筑大学、北京城市学院等高等院校部分本科教育布局新城;卫生行业完成投资561.7亿元,年均增长11.8%,全市卫生机构超过万家;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完成投资1402.7亿元,年均增长17.2%,雁栖湖生态发展示范区、古北水镇、葡萄博览园等生态旅游特色项目带动当地区域经济增长。截至2017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学校3556所,博物馆179家,公共图书馆24座,体育场地超过2万个。公共服务领域的发展,使得人民群众在居住、就学、就医和享受文化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进一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促进社会的进步与长足发展。
回顾40年来固定资产投资建设成就,投融资体制的深刻变革带动了投资建设在经济、社会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展望未来,投资工作将不断提质增效,在助力经济结构转型、完善城市功能和改善民生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拉开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大幕。回首40载光辉历程,我国的各项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非凡成就。作为首都,北京始终走在改革开放的最前沿,坚定不移地推动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经济社会发展成绩斐然,人民生活实现了由温饱向小康的历史性转变。
一、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综合实力大幅提升
经济持续较快增长。2017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8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是1978年的41.2倍,年均增长10%。“十二五”以来,随着经济进入转型升级新阶段,经济增长由高速向中高速换挡,增速保持在6.5%-7%的区间,增长的稳定性进一步增强。
图1 1978-2017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速
经济总量连续迈上新台阶。1978年,北京的地区生产总值仅为108.8亿元,1994年达到1145.3亿元,从百亿元提高到千亿元用了16年时间;此后,从千亿元提高到2007年的万亿元只用了13年,又用了6年时间在2013年超过了2万亿元,2017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8014.9亿元。
表 地区生产总值提升各量级所用时间
年 份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时 间
1978年
108.8
1994年
1145.3
从百亿到千亿用了16年
2007年
10071.9
从千亿到万亿用了13年
2013年
20330.1
从1万亿到2万亿用了6年
2017年
28014.9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不断提高。1978年,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仅1257元,1994年超过1万元,2014年突破10万元。2017年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28994元(合19105美元),与1978年相比,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增长7.4%。
地方财力明显增强。经济的快速增长带来了财政收入的增加。1978年,全市财政收入为50.5亿元,上世纪90年代中期超过百亿元,与经济总量同步迈上新台阶。2017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突破5000亿元,达到5430.8亿元。财力增加为推动首都经济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城市建设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
二、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发展方式向减量集约转变
经济发展实现了工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的转变。上世纪90年代中期,全市第三产业比重超过第二产业,“三二一”的产业结构基本确立。2017年,三次产业的比例为0.4:19.0:80.6。与1978年相比,第三产业比重提高56.7个百分点,服务业在经济发展中发挥主要带动作用。
产业内部结构呈现“高精尖”发展趋势。农业发展从传统种植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2017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08.3亿元,比1978年增长25.5倍,年均增长8.8%;农业的生态屏障作用凸显,2017年全市农业生态服务价值达到3635.46亿元,比2010年增长18.6%。工业实现了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的转变,2017年汽车、电子、医药等高端制造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40.6%。服务业发展正在经历由规模扩大向结构优化的转变,以金融、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60.6%,比2005年提高14个百分点。
图2 1978年、1994年和2017年全市三次产业结构
消费成为“三驾马车”中的第一引擎。改革开放以来,北京的需求结构经历了消费投资交替主导、投资消费双轮驱动到消费主导的变化。2007年以来,消费率持续超过投资率,经济增长由投资消费双轮驱动向消费趋于主导转变。近10年消费率不断提高,2017年达到60.1%,高于投资率21个百分点,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65%,成为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
图3 1978-2017年投资率与消费率
经济发展方式向减量集约转变。改革开放以来,北京积极调整产业结构,特别是2014年以来,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他总书记视察北京重要讲话精神,成为国内第一个提出减量发展的城市。几年间,全市紧紧抓住疏解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城市发展深刻转型,经济发展方式正在向减量集约转变。2017年全市劳动生产率达到22.7万元/人,按可比价格计算,是1978年的14.5倍,年均增长7.2%。经济发展更加绿色低碳,2017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为0.264吨标准煤/万元,不足1980年的1/50,年均降幅达到5.4%。
三、城市建设加快推进,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城市建设投资力度不断加大。全市基础设施投资由1978年的5.4亿元扩大到2017年2984.2亿元,年均增长18.4%;40年累计完成投资2.5万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到26.7%。其中能源、公共服务业、交通运输、邮政电信领域分别累计完成投资3789.9亿元、6407.2亿元、10223.3亿元和2289.2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6.4%、21.2%、19.3%和19.2%。
水、电、气、热供应能力大幅提升。2017年全市自来水综合生产能力达到522万立方米/日,是1978年的3.9倍。全社会用电量达到1066.9亿千瓦时,是1978年14.5倍。2017年城市集中供热面积为6.5亿平方米,是1990年的17.7倍,城六区供暖全部采用燃气化。
交通服务能力大幅提升。2017年底,全市公路里程达到2.2万公里,是1978年3.4倍。城市道路里程达6359公里,是1978年的3.1倍。公共电汽车运营线路886条,运营线路长度1.9万公里,分别是1978年的7.5倍和13.7倍。轨道交通运营长度由1978年的24公里增加到2017年的608公里。
城市更加绿色宜居。全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由1978年的5.1平方米/人增加到2017年的16.2平方米/人;城市绿化覆盖率由22.3%提高到48.4%;林木覆盖率由1980年的16.6%提高到61%。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由2000年的6550吨/日提高到2017年的24341吨/日,基本实现无害化处理。污水处理率达到92.4%,基本改变了污水直排的局面。空气质量明显改善,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由2013年的89.5微克/立方米降至2017年的58微克/立方米。
农村基础设施显著改善。2016年北京市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显示,100%的村已经通公路,实现生活垃圾集中处理或部分集中处理的村、以及喝上了经过净化处理的自来水的农户占比均已超过99%。同时,农村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大幅提升,有图书馆、文化站、公园及休闲广场、社会福利收养性单位的乡占比在8成以上,安装有线电视和通宽带互联网的村占比均达到99.9%。
四、国际交往日趋活跃,全面开放格局基本形成
货物贸易规模不断扩大。货物进出口总额从1983年的306亿美元增加到2017年的3237.2亿美元,年均增长7.2%。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精加工、高附加值制成品出口较快增加,机电产品占出口总额的比重由1992年28.1%提高到2017年的48.6%。
服务贸易快速发展。2017年全市服务贸易总额达到1434.3亿美元,是2003年的8.8倍;服务贸易占货物和服务贸易之和的比重为30.7%,比2003年提高11.6个百分点。除传统的旅游、运输服务出口外,专业和管理咨询服务,电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等成为服务贸易新热点,2017年占服务贸易出口额的比重分别达到20.2%和15.2%。
双向投资表现活跃。1987年全市实际利用外资1亿美元;2007年突破50亿美元;2015年和2017年相继超过100亿美元和200亿美元。改革开放之初,北京外商投资领域仅限于制造业、建筑业和少数服务业,随后的20多年里,第三产业投资比重持续上升,2017年第三产业实际利用外资占比达到95.4%。与此同时,北京企业“走出去”的步伐越来越快,2016年对外投资额达到155.7美亿元,是2003年的51.8倍。
旅游成为对外交流的窗口和桥梁。2017年,全市入境旅游者人数达到392.6万人次,是1978年的21倍。在入境游平稳发展的同时,出境旅游逐渐兴起。2007年旅行社组织出境人数首次超过100万人次,2017年达到511.5万人次,十年增长了4.1倍。
国际交往更加密切。截至2017年,有231个国家和地区与北京有贸易往来,来京投资的国家和地区超过100个,市级友好城市达到56个。作为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2017年北京首都国际机场进出境人员达到2470万人次,国际航线100余条。
五、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
就业规模不断扩大。2017年末全市就业人员达到1246.8万人,与1978年相比增长1.8倍,年均增长2.7%;就业人员占全市常住人口的比重为57.4%,较1978年提高6.5个百分点。劳动者报酬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78年的34.1%提高到2017年的52.7%,经济发展成果更多惠及百姓。
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已经形成。全市逐步建立起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等各项社会保障和社会救济制度。2017年全市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人数分别为1514.3万人、1569.2万人、1170.2万人、1117.9万人和1035.2万人,享受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人数分别7.8万人和4.4万人。
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加。改革开放之初,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仅有300元左右,2000年和2008年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分别突破万元大关。2017年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62406元和24240元,扣除价格因素,分别是1978年的170.8倍和107.8倍,年均分别增长8.1%和6.8%。
图4 1978年以来部分年份全市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单位:元
居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由1978年360元提高到2017年的40346元,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增长12.7%;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由1978年185元提高到2017年的18810元,年均增长12.3%。消费结构逐步实现由生存型消费向发展型消费的升级。1978年,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为58.7%和63.2%;2017年分别降至19.8%和24.7%。交通和通信,教育、文化和娱乐,医疗保健等发展型消费逐渐成为居民消费支出的新热点,2017年上述三项消费支出占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合计超过1/3。居民居住条件不断改善,2017年城乡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分别达到32.56平方米和44.89平方米,分别比2002年提高13.34平方米和12.31平方米。
六、社会事业长足发展,经济社会协调性增强
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城乡义务教育全面实施,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达到100%;2017年6岁及以上常住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1.8年,比1982年提高4年;文盲率[1]由1982年的16%降至2010年的1.9%。丰富优质的教育资源为社会输送了大量优秀人才,1978-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毕业生累计达到293.6万人。
科技研发成果丰硕。全社会研发投入持续保持较高水平。2017年,全市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为1579.7亿元,与1996年相比增长36.7倍,年均增长18.9%;R&D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64%,比1996年提高3.32个百分点。创新结出累累硕果,2017年发明专利申请量达到9.9万件,是1986年185.4倍;发明专利占专利申请量的比例由1986年31.6%上升至2017年的53.3%。
文化大繁荣大发展。2017年,市、区、乡镇(街道)和行政村(社区)四级公共文化设施平均覆盖率达到98%。2017年末,全市共有图书馆24个,馆藏数6528万册(万件),是1978年的4.6倍;博物馆179个,文物藏品430万件;拥有25条院线209家影院,全年放映电影达到273.9万场次,是1978年的8.6倍。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为市民提供了更加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2016年,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2105.8亿元,占全国的比重接近7%。
卫生工作成效显著。2017年末,全市医疗卫生机构达到10986家,是1978年的3.4倍;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由2003年的35家增加到2066家。居民健康水平显著提高,全市婴儿死亡率由1978年的17.11‰下降到2017年的2.29‰,孕产妇死亡率由31/10万人降为8.17/10万人,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常住人口预期寿命由1982年的71.9岁提高到2010年的80.2岁。
体育事业不断进步。全市体育设施建设逐步完善,全民健身运动和竞技体育都实现了长足发展。1980年全市有体育场地293个;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结果显示(2013年),全市共有各类体育场地20075个。全部街道(乡镇)、有条件的社区和行政村都建有体育设施,“十二五”末期全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达到49.8%。2012-2017年,北京选手在世锦赛、世界杯等比赛中共获得42人次第一名、15人次第二名、16人次第三名。
站在改革开放40周年的历史节点上,回望40年改革开放波澜壮阔的光辉历程,北京成绩斐然。回首往昔,取得的成绩已经载入史册;展望未来,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他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推动改革开放,奋力开创首都发展更美好的明天。
--------------------------------------------------------------------------------
[1] 文盲率是指15周岁及以上常住人口中文盲和半文盲人口所占比重。
【本文来源:本文摘编自公开信息,由亿邦开发的自动化写作机器人Ebrun Go整理输出,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错漏欢迎联系run@ebrun.com 沟通处理,如转载,请注明源头,并自负法律责任。】
【版权提示】亿邦动力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run@ebrun.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已点赞
{{ praise_text }}
好文章,值得被更多人看到
下一篇
百度技术战略10年:2008-2018
百度的工程师,阿里的运营小二,腾讯的产品经理,不可否认BAT三家公司在不同核心领域分别代表了中国互联网的最高水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