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鸟看电商:峰值不能解决效率和效果
作者:青鸟 亿邦动力网特约专栏作者 文章来源:亿邦动力网
2012-11-13 07:34

文┃青鸟 亿邦动力网特约专栏作者
【版权声明】本文为青鸟本人授权亿邦动力网独家发布,未经亿邦动力网与作者本人联合授权,禁止转载。
双十一大促仿佛一场盛大的夜宴,无论曾经多么高潮迭起,曲终人散,还是要回到清醒的状态,面对新的一天。
【精彩的】
天猫和淘宝以及万千商家和消费者共同创造的促销神话,确实一段时间内,很难突破了,无论国内,国际的范围,零售的一个活动能达到如此的规模,亿邦专题中所说的“逆天”,绝对是褒奖之词。
单店业绩的突破,再次证明平台的店铺业绩是没有天花板的,流量是王道,流量管理的机制能不能更加公平,合理,决定了马云的双一百战略是否可以实现,现在看,问题还是有的。
淘宝和天猫,以及支付宝的技术平台支撑已经到了世界级,瑕不掩瑜,在如此高流量,高并发,高负荷的环境下,能实现如此的业绩突破,技术功不可没,能在淘宝,天猫和支付宝的技术团队工作的年轻人是幸运的。电子商务从来没有像这次一样,这么明确地彰显出电子的力量。
这种压力测试,对电子商务的整个业态都是一个大考,淘宝和天猫以及支付宝通过了考试,但是对于商家以及物流来说,考试才过了一半。此次各个环节的准备应该说提前很多,半个月后,当有更清楚的结果出来,我们会了解瓶颈到底在哪儿?
【要思考的】
这种大促的备货和定价是符合零售规律的吗?例如服饰行业,大促的售罄率50-60%应该很理想了吧?那么,TOP商家们真的是实现了超高的售罄?还是为此背上了更大的库存? 库存的商品接下来怎么卖? 期待双十二?
我看裂帛的活动页面,非常高比例的当季产品甚至是新品,在大促后期,已经是进入到预售的状态,这是否再次证明我之前的观点,本次天猫组织的预售,本质上和C2B还相差甚远,而这种预售模式,也远没有准确预测未来的销量,大促期间为了业绩使用预售工具无可厚非,但是之后的供应链响应,确实对商家提出了严峻的考验。
其实这样的大促而且就一天,我猜想对品牌商家,如果不是为了清仓,那么对品牌影响较小的做法,采用当季新品让利于消费者,倒是很好的尝试,在不伤害消费者利益的前提下,真的把这一天当成了消费者的节日和对他们的回馈,问题是这么大规模的上新和五折,对品牌的伤害怎么评估呢?
我总觉得,今年的零售行业整体不好,各大品牌商都有很多的库存积压,因此过季的商品通过这样的大促,来实现更好的库存结构和库存周转倒是不错,但是之后这些店铺的运营方向如何调整?
有人说,质疑这种大促的人都是所谓的专家,其实颂歌也是很多的,但是,冷静的思考的确还不多。很多所谓“小而美”的店铺,在双十一当天,就是一个看客。按照淘宝最后公布的数字,大致计算,10%的商家贡献了绝大多数的业绩。从商家角度而言,这不是全民盛宴,而是小部分商家的盛宴。
消费者被这样的价格吸引,产生了如此的消费规模,到底是好,是坏?现在还没有定论。大促之前和之后的业绩下滑不可避免,透支消费力,绝不是空穴来风,培养起这样的消费习惯,难说是培养理性的消费观。
规则的漏洞,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加上之前的所谓“商家站队”传闻,让淘宝在建立新的电子商务业态的努力,被打了一些问号。理想和道德,不能解决零售的本质回归。电子商务的运营从来不是按照一个设计的峰值来评价其效率和效果,可持续的合理赢利的运营才是方向。淘宝的责任重大,建设比破坏要难很多。
数据的问题,这么一场大促下来,各个商家需要总结的地方很多,也非常重要。电子商务的运营提升依赖于通过数据对消费者的洞察。淘宝在数据开放的步子上,还远没有达到真正支持商家的程度,除了那些耀眼的数字外,数字背后的财务意义和消费者洞察,恐怕商家需要更为关切。
在独立B2C的问题上,这场大促对于品牌商家来说答案似乎更清晰了。绝对强势的渠道绝不是品牌商家的永远朋友,在商业利益面前,没有永远的朋友。淘宝教育并培养了消费者的网购习惯,这在中国的电子商务领域,贡献无人可比,可是接下来,是时候考虑摆脱对单一通路或者渠道的依赖了。
【版权提示】亿邦动力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run@ebrun.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已点赞
{{ praise_text }}
好文章,值得被更多人看到
下一篇
库巴双十一2.4亿 刷新单日最高记录
国美旗下综合购物网站库巴购物网正式对外宣布,库巴在“双11”促销战中,11月11日当天全站销售额达到2.4亿元,比平时单日销售额上涨近10倍,其中11月11日0时~1时一个小时内销售额就突破了3000万元。